正文

金色的馬鞍(1)

蒙文課 作者:席慕蓉


 

金色的馬鞍搭在

四歲云青馬的背上

現(xiàn)在出發(fā)也許不算太晚罷

我要去尋找幸福的草原

尋找那深藏在山林中的

從不止息的涌泉

金色的馬鞍搭在

五歲棗騮馬的背上

此刻啟程應該還來得及罷

我要去尋找知心的友人

尋找那漂泊在塵世間的

永不失望的靈魂

這是我仿蒙古民謠中的短調歌曲格式所寫成的兩段歌詞。

金色的馬鞍,蒙文的發(fā)音是“阿拉騰鄂莫勒”,在蒙古文化里,是一種幸福和理想的象征。

長途馳騁,原本只需要一副實用的好馬鞍就可以了,然而,把馬鞍再鑲上細細的金邊,則是一種心靈上的滿足。

越接近游牧文化,越發(fā)現(xiàn)這其中有著非常豐富的面貌,在這里蘊含著許多含蓄曲折的憧憬,許多難以描摹的對“美好”的祈求和渴望。

我是不知不覺地逐漸深陷于其中了。

對于自身的轉變,是要在此刻回顧之時才能清楚看見的。

第一次踏上蒙古高原,是在一九八九年的夏天,站在遼闊的大地之上,仰望蒼穹,心中真是悲喜交集,如癡如醉。

經過了半生的等待,終于見到了父親和母親的家鄉(xiāng),那時候,我真的以為自己的愿望已經圓滿達成了。

想不到,那個夏天其實只是個起點而已。

接下來的這幾年,每年都會去一到兩次,可說是越走越遠,東起大興安嶺,西到天山山麓,又穿過賀蘭山去到阿拉善沙漠西北邊的額濟納綠洲,南到鄂爾多斯,北到一碧萬頃的貝加爾湖;走著走著,是見到了許多美麗豐饒的大自然原貌,也見到了許多被毀損的人間惡地,越來越覺得長路迢遙。

在行路的同時,也開始慢慢地閱讀史書,空間與時間彼此印證,常會使我因驚艷而狂喜,當然,也有不得不扼腕長嘆的時刻。

十幾年的時光,就如此這般地交替著過去了,如今回頭省視,才發(fā)現(xiàn)在這條通往原鄉(xiāng)的長路上,我的所思所感,好像已經逐漸從起初那種個人的鄉(xiāng)愁里走了出來,而慢慢轉為對整個游牧文化的興趣與關注了。

還有一點,似乎也是在回顧之時才能察覺的,就是我在閱讀史料之時對“美”的偏好。

在這條通往原鄉(xiāng)的長路上,真正吸引我的部分通常不是帝王的功勛,不是那些殺伐與興替,而是史家在記錄的文字中無意間留下來的與“美”有關的細節(jié)。

這“美”在此不一定專指大自然的景色,或是文學與藝術的精華,其中也包含了高原上的居民對于人生歲月的感嘆和觸動。

一個民族的文化通常是奠基于自然氣候所造成的土地條件與生活方式,而一個民族的美學則是奠基于這個民族中大部分的人對于時間與生命的看法。

可惜的是,在東方和西方的史書上,談到從北亞到北歐的游牧民族,重點都是放在連年的爭戰(zhàn)之上,至于這些馬背上的民族對于文化的貢獻,大家通常也認為只是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流”而已。

很少有人談及這些民族所擁有的心靈層面,也很少有人肯承認,其實,在東西方的文化史中,游牧民族獨特的美學觀點,常是源頭活水,讓從洛陽到薩馬爾罕,從伊斯坦堡到多瑙河岸,甚至從波斯的都城到印度的庭園,所有的生活面貌都因此而變得豐美與活潑起來。

在蒼茫的蒙古高原之上,嚴酷的風霜是無法躲避的,生命在此顯得極為渺小與無依,然而,在經歷了無數(shù)次的考驗之后,再渺小的個體也不得不為自己感到自豪。而對當下的熱愛,在漂泊的行程中對幸福的渴望,對美的愛慕與思念,那強烈的矛盾所激發(fā)出來的生命的熱力,恐怕是終生定居于一隅的農耕民族所無法想像的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