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拍案驚奇:70個寇從杭州灣殺到南京城下(3)

激蕩中國海:最后的海洋與遲到的覺醒 作者:王佩云


嘉靖時候有一批抗倭名將,朱紈、王紓、張經、李天寵、曹邦輔、胡宗憲、俞大猷、戚繼光,皆非等閑之輩。但將軍手下無可戰(zhàn)之兵,好比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漳州至泉州沿海衛(wèi)、所原有2500人,到嘉靖年間不到1000人,且多老弱病殘,不少人行軍走路都喘不過氣來,哪能上陣殺倭?朝廷"平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一朝被倭寇逼急了,便匆忙抽調各處維護地方治安所養(yǎng)之鄉(xiāng)兵,如河南"毛葫蘆兵"、兩廣"狼土兵"、山西"少林兵"、山東箭手、湖廣漕卒等等,統(tǒng)稱"流寄雜兵"。這些土得掉渣的軍隊往來長途跋涉,徒然勞民傷財,剿倭根本剿不到點子上。且因平時缺乏基本訓練,亦無紀律約束,大多不戰(zhàn)自亂,甚至"望風而逃",反而滋長了倭寇的驕橫。戚繼光剿倭曾多次為手下"流寄雜兵"所誤,不得已全部辭退,親自從義烏招來3000猛士,嚴格訓練成軍,這才扭轉了局面。

還有,海防基礎設施,特別是艦船幾乎損毀殆盡。朱元璋禁海時,曾征調大批民船納入水師系列,然多少年既不保養(yǎng)也不添置,歷經風雨剝蝕,水師幾乎都成了無法下海的"旱鴨子"。還有要塞堡壘,府縣城墻年久失修,也無人過問,任其頹廢垮塌。戚繼光等人與倭寇鏖戰(zhàn),不得不把很大一部分精力花費在筑城墻、修寨堡、建烽堠上。據史料記錄的海上戰(zhàn)況,倭寇利用其八幡船的靈巧在海上逞兇,明軍水師竟奈何不得。還是戚繼光經過很長時期的摸索,打造出福船、海滄船和艨潼船相互搭配的聯合艦隊,"犁"翻不少倭寇船只,這才讓倭寇在海上有所畏懼。

胡宗憲組織指揮抗倭多年,留下一部圖文并茂的《 籌海圖編 》,有針對性地闡述了從實踐中領悟的海防思想,發(fā)出"不審形勢,不可以施經略"的呼吁。他在書中系統(tǒng)敘述中日歷來的交往,倭寇劫掠中國沿海的歷史,以及入侵的時間、路徑、武器裝備、戰(zhàn)略戰(zhàn)術,提出朝廷應有的平倭方略,基本的指導思想是御近海、固海岸、嚴城守,實行多層次防御。他據此提出海防布局的總體設想:其一,海防顧名思義,"必宜防之于海",哨賊于遠洋,擊賊于近洋;其二,海防離不開官兵配合,沿海各府"協(xié)謀合捕",擊敵于將至;其三,海防需海陸并重,設防于海岸要害處,嚴加堵截,擊敵于將登;其四,海防應有一定縱深,嚴守關鍵城池,實行堅壁清野,擊敵于疲困。戚繼光作為馳騁抗倭前線的將領,也留下兩部兵書,同樣海陸并重,實際是胡宗憲海防思想的具體化。結果,他們兩人先后死在官場派系的傾軋和爭斗中,一個被牽進嚴嵩的案子,一個受張居正株連,兩人寶貴的海防思想和練兵之法也因此束之高閣,被歲月塵封。

戚繼光的《 紀效新書 》,記錄了民間一首《 風濤歌 》:"一聲風,二聲雨,三聲四聲斷風雨......"大明朝的執(zhí)政者聽不進來自海上的風雨聲,斷掉的則是神州大地原本好端端的前途和命運,危險在一步步向我們的國家、民族走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