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 像牛頓一樣(3)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作者:尹建莉


家長一定要從內心認識到兒童成長需要“試誤”。孩子從生活中汲取的經驗與教訓,比你口頭講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犯錯誤”是孩子成長中的必修課,只有修夠一定“課時”,他才能真正獲得舉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長要理解“過失”的價值,看到在孩子成長中,他的“過失”與“成就”具有同樣的正面教育功能。

至于偶爾的“過錯”給孩子自己及家長帶來的時間、經濟等方面的損失,算作培養(yǎng)孩子成長必交的學費,可以換回他的成長、成才、成功。他拆壞了一輛新買的玩具汽車,可能就此激發(fā)了制造一架航天飛機的興趣和潛能;今天炒糊一鍋菜,明天就可能出個烹飪高手。建立正確的兒童觀,用期許的眼光看孩子那些“闖禍”行為,就會感到它們是良機而不是壞事。這樣的心境下,你內心還會有“火”嗎?

“像牛頓一樣”既是家長如何理解孩子的一個問題,也是以什么方式批評教育孩子的問題。人們常說一個人會不會說話,不在于說什么,在于如何說。我們可以批評孩子,但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方式批評,以保護孩子自尊心、樹立自信心、培養(yǎng)他們某種能力為目的。凡對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能力有損害的批評方式都是不好的,都是家長要徹底戒除掉的。

“像牛頓一樣”的批評方式,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該生氣的事化解為一句玩笑,既讓孩子知道他哪里錯了,又不損害他自尊心,還暗含了對他的理解,甚至隱藏著對他某種才能的褒獎。這樣的批評話,孩子比較愛聽。

哪怕有的孩子永遠在生活細節(jié)上不精明,永遠有“像牛頓一樣”的毛病,只要不是什么大事,請允許他有這些毛病。

想一下我們自己,同樣也有很多弱點,會不時地犯些小錯。比如我不止一次地犯可笑的錯誤,穿運動衣出去跑步,跑的過程中覺得運動褲有些別扭,回來才發(fā)現(xiàn)是把前后穿反了;去商場退一件衣服,進了商場才發(fā)現(xiàn)衣服根本沒帶出來……這些毛病像膚色一樣,長在我身上,不好去掉。我的先生和孩子也各自有他們的“毛病”,發(fā)生了,我們笑笑,經常自嘲我們的那些低級錯誤為“像牛頓一樣”。這在我的家里完全是件趣事,不會遭到蔑視或訓斥。

有的孩子認真細致,有的孩子粗枝大葉;有的心靈手巧,有的笨手笨腳;有的孩子從小善于關注生活小節(jié),表現(xiàn)得精明能干;也有的孩子喜歡默默思考,思想整天不知在哪里飛翔,樣子宛若夢游……孩子的狀態(tài)是很不一樣的,我們應該允許這種差異存在。正是這種差異性構成了人的豐富性。

一些太求完美的父母特別注意孩子的每一個細節(jié),當孩子犯了一些小錯誤,或在某方面表現(xiàn)出能力不濟時,他們就憂心忡忡,就想立即幫助孩子改變――而他們選用的方法就是告訴孩子你應該如何如何,一旦孩子在后來又犯了同樣的錯誤時,他們可能就會拉下臉來――這時,他們事實上已變成太苛刻的父母。

牛頓如果整天因為不注意生活小節(jié)挨訓,他還能是牛頓嗎?愛迪生如果整天被苛責,他還能是愛迪生嗎?

凡出于經驗的或心不在焉的過錯,只要不涉及道德問題,都不必指責或發(fā)火,甚至不需要提出來,孩子自己會在這種過程中感受不便和損失,知道以后該如何做。我們當然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孩子,但同時一定要有耐心等待他經歷并成長,甚至要故意給他制造一些機會讓他嘗點不用心的苦頭。只要孩子有自尊自愛的心態(tài),有足夠多的經歷,該學會的他都能學會,該注意的他都會注意到。

退一步說,如果孩子的天性造就了他在某些方面就是低能,那么他也不會因為家長的教訓或不斷的提醒而有所改變;反而會因為你的不斷嘮叨,更降低這方面的能力,并同時增加自卑。

欣賞孩子不是只贊賞他的優(yōu)點,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點。你看他總是用“象牛頓一樣”的眼光,他就會真的越來越像牛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