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奠基者》 第三章(15)

奠基者 作者:何建明


楊繼良和鐘其權等面對同行的“考試”,很是一番辛苦,可當他們擺出五大依據(jù)時,物探專家朱大綬搖頭表示:地震資料不夠,沒有電法隆起的基礎工作,難說新孔是不是在所需的隆起構造上。

專家們的討論異常激烈??凳蓝髂莻€時候正好跟余秋里上了西北的克拉瑪依那邊,他通過長途電話問張文昭情況怎么樣了,張文昭只好報告實情。

“地質部同志的意見非常對,你們趕緊抓緊補充地震電法資料。一方面請朱大綬他們幫助,另一方面我知道最近蘇聯(lián)專家有一架飛機要在松遼盆地進行一次考察,你們爭取擠上一個人,從空中看看新布孔的所在地貌……”康世恩說。

張文昭問楊繼良去不去乘飛機兜一圈?楊繼良高興得手舞足蹈:“去??!我可從來還沒有坐過飛機呢!”

楊繼良到了蘇聯(lián)專家坐的那架小飛機時,地勤人員卻將他攔住了,說:“你塊頭這么大,沒你坐的地方!”

楊繼良急了:“我是塊頭大了一點,可也沒有蘇聯(lián)專家大嘛!”

地勤人員說:“人家是外國專家,要照顧他們嘛!”

楊繼良悻悻地:“那我就站著不占兩個人的座位行不行?”

地勤人員看看這個背地質包的胖子,也就只好如此了。

太美了!飛機上下來的楊繼良沖張文昭和鐘其權的第一句話,就是這三個字。

“我們選擇的井位沒有錯。那是盆地的一個大隆起構造……”楊繼良言歸正傳。

張文昭告訴他:“前些日子,鐘其權和張鐵錚等同志跟隨地質部物探大隊的朱大綬他們一起上大同鎮(zhèn)一帶進行了地震工作,地震隊在現(xiàn)場提交了高臺子地區(qū)初步的構造圖,表明那一帶真的是一個大隆起構造。綜合資料看,我們原先定的井位,只需要稍作移動,就是理想的井位了!”

楊繼良聽后興奮不已,由他執(zhí)筆的松遼石油勘探局58字第0345號文件連夜上報北京,該文指出:“松基三號井的井位已定,在大同鎮(zhèn)西北,小西屯以東200米,高臺子以西100米處?!?/p>

石油部接到楊繼良他們寫來的報告時,余秋里和康世恩已從克拉瑪依回到北京,于是在余秋里參加武昌召開的黨的八屆六中全會之前,他指示康世恩盡快通過研究后給松遼局一個批復。11月29日,石油部便以油地第333號文件給松遼局批復同意他們的松基三號井井位。

也許有過一號、二號基準井的失敗教訓,余秋里和石油部這回對三號井的位置特別重視,就是文件下達了,仍沒有放松進一步的論證工作。舊年底和新年初,余秋里指示康世恩讓翁文波和勘探司副司長沈晨親自陪蘇聯(lián)專家布羅德再去長春一次,與地質部的同行再認真討論一次基準三井的井位。專家們經(jīng)過幾天反復審查已有的地質和物探及航探資料,最后一致認為:大同鎮(zhèn)構造是松遼盆地內(nèi)最有希望的構造。蘇聯(lián)專家布羅德更是一口肯定:再不見油,我就斷了自己嗜酒的習慣!

1959年新春剛剛來臨,石油部系統(tǒng)的廠礦長會議隆重舉行。會議期間,余秋里帶著李人俊、康世恩等多位副部長和機關業(yè)務部門的司局級干部用三天時間聽取了張文昭對松遼勘探成果及下一步工作重點的匯報,張文昭特別重點介紹了松基三號井井位確定的前后過程及理由。

“這事不用再議了,我看專家們的理由是充分的。成敗在此一舉!不過,這么大的松遼平原上鉆那么三個眼,我想即使都沒見油,也不能說明那兒就沒有大油田!”余秋里說到這兒,右手握成拳頭,使勁往桌子上“嘭”地猛一砸:“我是做了打十口一百口勘探井準備的!既然大家認為那兒地底下有油,那我不信逮不住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