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16日下午6點,教育部長朱家驊在南京總統(tǒng)府設宴,招待教育部派專機從北平接出的教育界著名人士。其中有北京大學的胡適、傅斯年,清華大學的梅貽 琦,師范大學的袁敦禮,北平圖書館的袁同禮,天津北洋大學的張含英等。
為了提高宴會的檔次,朱家驊特地請來了副總統(tǒng)李宗仁,同時也因為李宗仁是原北平行轅主任,與在座的這些教育界人士關系都不錯。李宗仁把傅作義派來與他切 磋和平問題的原北平市長何思源也帶來了。
何思源52歲,字仙槎,山東省菏澤人。曾任國民黨山東省教育廳長、山東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北平市市長。
“今天,我代表教育部設宴,為各位洗塵。”朱家驊作為宴會的主人首先致辭,“各位都是我國教育界的耆宿,最近由于北平的情況……”朱家驊不知道該怎么說 ,其實誰都知道北平被包圍了,“? ―― 受苦啦,政府時刻關心著各位的安危,所以,這次特派專機把各位接了出來,一路辛苦啦!現(xiàn)在,請副總統(tǒng)李宗仁先生 講話?!?/p>
“各位先生好!我們是老朋友啦,我在北平任行轅主任期間,得到各位很多幫助,至今銘感于心。各位都是國家的棟梁之材……”
這時,孫科來了,把梅貽琦叫了出去。一會兒,梅貽琦回來了。
“月涵兄,什么事情???”胡適問。月涵是梅貽琦的字。
“孫擬組閣,特請我當教育部長?!?/p>
本來對北平的情況非常難過的何思源,聽了梅貽琦的話不由得心頭冒火。
“梅先生,在北平,我聽說學生們歡迎你留校,你的大名高千丈。如今,你拋下學校、學生就跑,大名一落五百;再來當南京教育部長,又要再落五百!”
梅貽琦倒是無所謂,沒有什么表示。胡適聽了這話卻滿面通紅。
“明天,”胡適對何思源說,“我跟你一塊兒回北平吧。”
這時,北平城外的機場已被解放軍占領。傅作義在城內趕修了兩個機場,一個從東單郵局向南到城根,一個在天壇南墻以外,東西走向。
第二天,何思源乘飛機回北平了。胡適沒有走。
1948年12月17日上午10點,胡適在南京中央研究院內,主持了北京大學50周年校慶紀念會,他泣不成聲地說:“我是一個棄職的不名譽的逃兵,實在沒有面子再在 這里說話……”
在南京,為了動員那些在北平的老朋友、名教授南下,胡適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又是聯(lián)系飛機,又是打電報。北大訓導處訓導長賀麟先生就接到了胡適邀請他去臺灣 的三封電報。胡適滿懷希望地親自到南京機場迎候南下的老友,但是他們絕大多數(shù)都沒有來,他當時就大哭了一場。
可以想見胡適那孤獨、落寞、失望、痛苦的心情。
在北平被圍困前夕,北平藝專的教員、中共地下黨員宋步云來找校長徐悲鴻。
“徐先生,藍公武先生托我給您帶個口信兒?!?/p>
藍公武61歲,字志先,吳江人。曾任《 時事新報 》總編輯、《 國民公報 》社長、《 晨報 》董事、北洋政府國會議員。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學、中國大學任 教。1940年曾被日本侵略軍憲兵司令部逮捕關押。1945年夏到晉察冀邊區(qū)。1948年9月任華北人民政府副主席兼民政部部長。與徐悲鴻是老朋友。
“噢,藍先生怎么說?”
“他說共產黨希望您留在北平,不要南下。同時,也請您協(xié)助阻止學校南遷,保護好校產、檔案,迎接北平解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