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語錄:父母千萬不能把分數(shù)和名次作為評價好孩子與壞孩子、有出息與沒出息的主要標準,更不能把它當做唯一標準。
“我小孩10歲了,上四年級,從一年級開始我經(jīng)常對她發(fā)火。原因是不知道是不是她還沒開竅還是其他原因,經(jīng)常連一些簡單的問題都回答不上來,所以我就發(fā)怒,越發(fā)火她越回答不出來。每當看到她眼淚汪汪哭又不敢哭的時候,我心里就不是滋味,自責得要死。我知道方法不對??墒窍乱淮蔚臅r候我又忍不住。我該怎么辦?”
以上是一個父親在“百度知道”發(fā)的一個提問。
那時我也在“百度知道”上向大家請教一個問題,當天我正好看到了這個問題,順便做了簡單的回答――
“先改變自己,再爭取改變孩子。建議1、少伸食指對著孩子,改用以鼓勵表揚為主的‘拇指教育法’吧,鼓勵和贊賞70%~80%、批評和指責20%~30%。建議2、調(diào)整好自己的教育觀念和心態(tài)。有焦慮癥傾向的父母,平時的表現(xiàn)往往容易煩躁、發(fā)脾氣,在教育孩子及與孩子溝通時往往言行過激、不當,影響親子關系和孩子的身心健康。他們的焦慮還常常表現(xiàn)在過多的擔憂害怕,比如怕孩子失敗,怕孩子閑著;怕孩子玩;怕孩子出錯;怕孩子吃虧……不要把分數(shù)作為評價好孩子與壞孩子、有出息與沒出息的唯一標準?;ㄩ_有早有晚,而且千姿百態(tài),請永遠不要對孩子失去信心和希望。小學階段在學習方面,家長最需要關注的是孩子是否有好學、樂學的態(tài)度,其次是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最后才是分數(shù)和名次。”
沒想到,當天他就把“小紅旗”給了我(即選為最佳答案),并留言如下:謝謝你一大早為我解決問題,“花開有早有晚,而且千姿百態(tài)”。這句話我愛聽。按照你的方法去努力吧!
分數(shù)不是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被戴上“沒出息”或“笨蛋”的帽子,失去了自信心、自尊心和上進心,最后往往真的沒出息。說他不行,他真的不行,行也不行;如果我們能相信孩子,經(jīng)常說他行,他就可能真的行,不行也行。
家長對好孩子的標準,直接影響著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和對未來的信心。心有多大,人生的舞臺就可能有多大。只要找對一條最適合自己孩子走的路,有上進心,有恒心,一切皆有可能。
家長如果把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名次作為主要甚至是唯一培養(yǎng)他的目標,結果往往是親情之間“窮”得只剩下“分”。在這樣的家庭,分高的孩子像個寶,分低的孩子則像棵草。人們發(fā)現(xiàn),學習方面過高的期望和生活方面過多的關心保護,結果造就了不少“三無”孩子――無情、無能、無責任感。
不愛讀書的孩子,不一定是壞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學、出國讀博士干大事的是好孩子;能自食其力、孝敬父母、清白做人的也是好孩子。
不會讀書的孩子,不一定是沒出息的無可救藥的孩子。成功的途徑絕不止高考一條,成才的標準當然不止分數(shù)一種;能讓原子彈上天的是人才,能把馬桶修得又快又好的也是人才。
做“三好生”難,做“十好孩子”容易
“三好生”是中國的特產(chǎn),西方發(fā)達國家不評這個,甚至沒有好孩子、壞孩子之分,因為他們相信,每個孩子身上都可以找到優(yōu)點。
“三好生”顧名思義是指三好――思想好、學習好、身體/體育好。但在實際評選中,大家心里都清楚,最主要的標準是學習好,或者學習一般但當班干部幫了老師不少忙,甚至有的僅僅是“關系好”。這個榮譽,幾乎與不會念書或不愛念書的孩子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