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節(jié):序言(1)

新孝道 作者:朱翔非


序言 龔鵬程 著名教育家、頂級學者

在談儒家思想時,許多人都會強調(diào)儒家學問并不只是一套玄思或言說,它具有極強的實踐性。所謂:“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讀書不光要明理,更須把所明之理具體表現(xiàn)在為人處事上,故讀圣賢書,目的是學圣人那般讓自己也努力成為圣賢,否則就只是口耳記誦之學,與自己的身心性命無關。

這個儒學的基本原則,相信沒有人不明白,但落在具體實踐層面卻又怎么樣呢?

大部分人其實仍只是在理論上明白了、在言說上強調(diào)了而已,在具體為人處事上如何表現(xiàn)圣賢氣象,恐怕甚少人在此自我要求。因此,儒家所講的修齊治平之道,根本在“修身以為本”這一關上就極少人真去實踐,實況如此,儒學焉能復蘇乎?

古今人情相去不遠,今人以具體實踐成圣成賢為難事,古人應當也是如此。但古代有一個儒學實踐的環(huán)境,現(xiàn)今則無。什么環(huán)境呢?

人從小在家庭中長大,家庭的父母兄弟戚屬關系、人與人相處的倫理要求,在一個基督教文化中,跟在一個儒家文化社會中,當然就會顯現(xiàn)為全然不同的倫理實踐環(huán)境。人自幼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真是“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許多人生態(tài)度、價值觀、人際關系中權利義務的審擇分寸,皆自然塑就矣!

于是,在以君子之道為家庭倫理環(huán)境中長大的小孩,對君子之道的實踐,可說太半是“少習若自然”的,不必困知勉行,自然在其行為上就表現(xiàn)符合儒家君子之道的德行。中國社會上許多老百姓,可能根本不識字,也沒讀過《論》《孟》,但其溫厚誠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正體現(xiàn)著儒家的儒理精神,即因傳統(tǒng)社會原有這樣一種文化環(huán)境在協(xié)助他,使其如此。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