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竹林七閑(10)

城邦暴力團(上) 作者:張大春


 

李綬武不慌不忙地將放大鏡收入懷中,又仔仔細細將手上那一層極薄的畫紙連著對折了七次,折成一塊鈔票大小的紙方,也收進口袋里,這才向眾人拱手揖了一圈,道:“萬老剛才示意,畫中究竟不必再議,我也只好謹遵所囑;此謎若要得一懸解,亦恐在十數(shù)年、甚至數(shù)十年之后。至于太初所說的么——唉!我非草木,怎么會不懂你老弟適才屢屢沖我拋眼風兒的意思呢?要我出頭說幾句,也非不可,只不過我擔心的,卻正是借你老弟‘杜’字門中的兩句詩可以解釋:它在‘清秋燕子’與‘同學少年’之間?。 ?/p>

這一席話夾七纏八,說得外人如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可是六位老者一轉念便懂了。

原來趙太初以遁甲盤解畫,看出八門之中的杜門兇兆,而李綬武卻借了這個“杜”字,用以射“杜詩”,自然也就是杜甫的詩了。杜甫《秋興八首》第三是這么寫的:“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匡衡抗疏功名?。瘎⑾騻鹘浶氖逻`/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是以這“清秋燕子”和“同學少年”之間,所指的便是“匡衡抗疏功名?。瘎⑾騻鹘浶氖逻`”兩句,這兩句分別說的是漢元帝時匡衡數(shù)度上疏陳事遭貶遷,以及漢成帝時劉向上疏搭救房琯而遭斥的典故;然而這只是老杜原詩用事的意旨,在李綬武言下,抗疏遭謗而不為“上意”所喜只是表面的意思,其實這話在另外一層上說的是匡衡鑿壁引光的尋常典故。為什么要引這么一個通俗的軼聞來道出李綬武不肯表白的擔憂呢?眾人此時已然了悟:那是“隔墻有耳”的意思——換言之,李綬武信不過身后那名警衛(wèi),更不消說后來不請自到的四個人物了。

可是,李綬武借老杜詩句傳遞消息,于六位老者卻能溝通無礙,這正是他用心良苦之所在。于是當即又朗聲說道:“我眼力極壞,幾乎已經是個睜眼瞎子了,若強要我說看出來些什么——恕我直言,這么粗枝大葉的一幅畫,倒讓我想起當年要去成都草堂村,在第四節(jié)車廂里遇見嚴老五的情景來。那天嚴老五就捧著一盆竹子,一數(shù)就四根?!?/p>

說到這里,李綬武忽然打住,不再說下去了。眾人頓時明白,他這還是在借杜詩打啞謎。想這李綬武活了大半輩子,從未入川,哪里去過什么成都草堂村呢?他說的,分明是老杜《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里的詩句。所謂“嚴老五”更無此人,所指即是唐肅宗寶應二年受封為鄭國公的嚴武。因為這一部詩作共有五首,那么第四節(jié)車廂所暗示的應須是其中的第四首。接下來,盆中種了四根竹子,明白說的是該詩的第四句——非常駭人的一句:“惡竹應須斬萬竿?!比f老爺子心念電轉,情知李綬武說的這“萬竿”之“萬”正是自己的姓氏;質言之,他是在暗示自己:大禍之所以臨頭,必是由于他自己“家門”里的幫眾出了叛逆,以致變生肘腋,乃有“惡竹”一詞。這時,不僅萬老爺子會了意,其余五老也揣摩出李綬武話中有話了——看他侃侃而談、狀似閑雅,其實語鋒已直指殺機;而且這殺機可能就在咫尺之內。萬老爺子卻沉得住氣,道:“我也有十五年沒見著嚴老五了,其間神州陸沉、國府易幟,不論那盆景落于何人之手,總希望能栽蒔入上,所謂‘但令無翦伐/會見拂云長’?。 ?/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