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種自由

自由在高處 作者:熊培云


面對無孔不入的信息垃圾,人們將何去何從?是否需要知道那么多的東西?

全世界每年出版近七十萬種期刊,六十余萬種新書,登記四十多萬項專利,新增期刊近萬種向你源源不斷地輸出層出不窮的新觀點;九百多萬個電視臺、幾十萬個微波通訊塔、幾萬個雷達站、三十多萬個民用電臺,以及隨時在增加的移動電話和終端電腦時刻提醒你注意全球任一角落發(fā)生的大事件。不止有新聞、調查、數據、分析、廣告通行世界,更有預言、傳言、流言與謠言招搖過市……

上世紀初,晏陽初曾經將“免于愚昧無知的自由”視為“第五大自由”。幾十年后,索爾仁尼琴還注意到另一種自由,“除了知情權以外,人也應該擁有不知情權,后者的價值要大得多。它意味著我們高尚的靈魂不必被那些廢話和空談充斥。過度的信息對于一個過著充實生活的人來說,是一種不必要的負擔。”

在此,姑且將免于傾倒信息(宣傳)垃圾的自由稱為“第六種自由”。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的客廳不過是電視臺傾倒垃圾的地方。在過去,性病廣告只是貼在廁所、電線桿等“公器”上,而現在貼到了居民日日拂拭的家具上。

《一九八四》里的“老大哥聯播”、“真理聯播”早已令人生厭。同樣令人生厭的是各類信息無孔不入。根據報道,臺灣一家公司準備生產一種如廁用的RSS閱讀器,通過與電腦主機相連的無線網絡,將你所訂閱的RSS內容打印在廁紙上供你閱讀?!肮材悖愕淖詈笠粔K私人領地也被垃圾信息占據了?!保ā缎轮芸罚?/p>

現實是,有用的信息在黑箱之中無路可尋,而無用的信息管道卻像章魚的爪子一樣連接我們身體與生活的每一根神經。內心對信息的隱秘的渴望,以及信息垃圾的無孔不入,使人們在信息時代幾乎無路可逃。對網絡的沉迷無疑已經耗費了我們的大部分光陰,每一位“信息成癮者”更像是信息時代的逃犯,享受信息齋戒的日子只是逃亡的日子,過不了多久,他便會聽從內心的召喚,心甘情愿地被網絡引渡回來。

其實,這不過是梭羅筆下的另一種“靜靜的絕望的生活”。正是為了逃離這種絕望,早在1845年,梭羅帶著一把借來的斧頭,走進了瓦爾登湖邊的青蔥密林。在美國獨立日的那天,開始搭蓋他的湖邊木屋。對于梭羅來說,這不過是一次有關生活的實驗,或者說,一次有關生活的反叛。不是逃離生活,而是走向生活。

就像今天,拔了網線,關了電視,過不被信息垃圾包圍的日子。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那些發(fā)生在遠在天邊的大事小情,無論是一場血淋淋的自殺式襲擊、綁匪的演講,還是政治領袖的親民秀、女明星成功或者失敗的隆胸術,很多都是與我們的生活是毫不相干的。

梭羅曾經這樣嘲諷那個時代的新聞成癮者:吃了午飯,還只睡了半個小時的午覺,一醒來就抬起了頭,問“有什么新聞?”好像全人類都在為他放哨。而睡了一夜之后,新聞之不可缺少,正如早飯一樣重要。“請告訴我發(fā)生在這個星球之上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的新聞。”——于是他一邊喝咖啡,吃面包卷,一邊讀報紙,知道了這天早晨的瓦奇多河上,有一個人的眼睛被挖掉了;一點不在乎他自己就生活在這個世界的深不可測的大黑洞里,自己的眼睛里早就是沒有瞳仁的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