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偵探/文
經(jīng)常討論推理小說的讀者,肯定都曾見過這樣兩個術語:一是plot,一是trick。
所謂polt,直譯過來是指情節(jié),倘若說得優(yōu)美深奧一些,那便是小說的結構章法、謀篇布局,以及其起承轉合之妙;而trick則指推理小說必不可少的謎題要素,可以是謀殺的詭計,可以是離奇的案件,甚至可以是一種帶有強烈誤導性的文字敘述。
推理小說以trick而崛起江湖,以plot而風行百載。有了trick,推理小說才有推理可言;而plot則把推理小說真正變成了一種小說。推理小說發(fā)展的漫漫長河之中,最大的動力是源自trick的發(fā)展,還是源自plot的發(fā)展?此事殊難說清。但一般的讀者談到推理小說,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謀殺,繼而則是完成謀殺的方法(trick),總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何以如此,原因非常簡單---推理小說發(fā)展最盛之際,所有名家都是研究trick的高手。而其中最耀眼者,就是來自美國的“密室之王”約翰·狄克森·卡爾。
生平略陳
約翰·狄克森·卡爾,1906年11月30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聯(lián)合鎮(zhèn)出生,是眾議院民主黨議員伍德·尼古拉斯·卡爾的獨子。后者就職國會議員之前,一度曾是一名律師。家庭條件的優(yōu)裕,既使卡爾有機會培養(yǎng)其興趣愛好,又使其眼界得以開闊。年方四歲之際,他便因父親的鼓勵,開始接觸鮑姆的童話故事、史蒂文森的浪漫幻想故事和大仲馬的歷史傳奇小說。其中尤以后兩者對他的影響最深---這兩位作家的小說,一方面奠定了日后卡爾小說冒險、懸疑的基調,另一方面更直接促成了他的歷史推理小說。而卡爾對魔法、巫術一類神秘事物的偏愛,說不定就是源自鮑姆的《綠野仙蹤》系列故事。
如此經(jīng)年累月、飽受熏陶,卡爾自會漸漸展露其文字實力。十一歲的他,居然開始發(fā)表一些有關法庭審判和謀殺案的新聞報道,不禁讓周圍的人們大感驚嘆。這時的卡爾,當然早就看過了父親藏書室的那些法律文獻和犯罪案卷,但他對真實的犯罪似乎無甚興趣。幼年時的閱讀使他深深相信,犯罪亦如歷史,縱然現(xiàn)實丑陋,該題材的小說卻不妨浪漫、有趣。所以他對推理小說一直抱有很大興趣,阿瑟·柯南·道爾、杰克·福翠爾、G.K.切斯特頓的小說他全都看了,而且非常嘆服他們的奇詭構思,譬如鬧鬼的城堡、帶翼的匕首、消失的人……1941年他給友人的信中曾評價道:“那時的作品常以引人注目的奇異風格或不可能狀況來開端,再提供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這雖然有些幼稚,卻無疑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彼苣且粫r期推理小說的影響很大,總是著意強調犯罪案件的“不可能”之處,行文時常會鋪陳一些恐怖驚悚的傳說,以此來推動故事發(fā)展,將“不可能”三字渲染得淋漓盡致。這堪稱是卡爾小說的一個重要特色。
1921年,卡爾來到了賓州波茨敦市的希爾學校,求學期間,常給英語俱樂部撰寫小說,并熱衷參加諸如月夜擊劍一類活動。四年后,他順利就讀哈弗福德學院,次年三月便有一篇小說《當飲下死亡……》見諸學校的文學月刊《哈弗福德人》。而后不久,卡爾便因其文字功力和創(chuàng)作熱情,躋身《哈弗福德人》的編輯之列。1926年末,他創(chuàng)作了他的首個密室殺人故事《羔羊之影》,主角是法國警探亨利·班克林——負笈階段,他小說中的主角幾乎全是此君。班克林故事的優(yōu)點和缺點都很明顯:優(yōu)點是銳意進取、有所抱負;而缺點正如他日后對一位新進作者的評論:“新手總恨不得讓讀者震撼,結果解答時就有些進退維谷?!焙嗬ぐ嗫肆謱柕囊饬x重大,該系列不僅是他所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系列故事,更包括了他的第一部長篇推理小說《夜行》,其前身是卡爾1929年發(fā)表的班克林中篇故事《大吉尼奧爾》。1930年,美國的哈珀公司出版《夜行》,兩個月內加印六次,銷量自是不俗。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小說不僅風靡歐美諸國,亦頗受日本讀者的推許,譬如二階堂黎人就明確表示:“同是處女作,卡爾的作品比其他人更優(yōu)異。和《羅馬帽子之謎》這部具有明顯的奎因冷硬文風的作品相較,《夜行》的情節(jié)無疑更大眾化,也更煽情?!?
從哈弗福德學院畢業(yè)之后,卡爾遠赴巴黎,至索邦神學院就讀,時值1928年。據(jù)說他從未現(xiàn)身課堂,只一味從事創(chuàng)作,上文提到的《大吉尼奧爾》就是成果之一。另一項“成果”是一部歷史小說,可惜被他親手銷毀,理由是不符合常理。截至1932年間,卡爾先后出版了四部班克林長篇小說,漸漸對這一人物感到厭倦,有意重開爐灶,構思一些新著。班克林故事自此擱置,到1937年方有新篇《四種錯誤武器》問世,而后就真的杳無影蹤了。
回過頭來,再說卡爾構思的那些新著,其共性是英國偵探、英國情調。何以如此?當然是有原因的。卻說1930年8月,卡爾橫渡大西洋時,偶然結識了來自英國的克拉瑞斯·克麗芙斯??査退槐尽兑剐小?,兩人相約至海濱碰面,自此一發(fā)而不可收拾。1932年6月3日,他們秘密結婚了。次年初,兩人乘船離開美國,原本只想往英國旅行數(shù)周,但卡爾覺得英國的鄉(xiāng)村很適合定居,索性留了下來。離開美國之前,卡爾辦了兩件事情,一是授權哈珀公司印行新著《女巫角》,啟動了基甸·菲爾博士的探案故事;另一件是覓得新出版商威廉·莫若來印行非系列小說《弓弦謀殺案》?!豆抑\殺案》之所以要換出版社,系因哈珀公司有個奇怪規(guī)矩:同一年內,不會給同一作者出版兩部以上的作品??栆虼私忧⒘诵碌某霭嫔?,想要用“克里斯托弗·斯崔特”之名出版新著,不料印好一看,署名處赫然竟是“卡爾·狄克森”,讓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哪位作家的化名。事后,卡爾曾建議對方改成“卡特萊特·狄克松”,對方亦表同意,哪知出版時又告變卦,改印成“卡特·狄克森”的字樣??栯m再次表示不滿,但最終還是順從了出版社的意思,從此沿用這個名字。
閑話按下不表。卻說《女巫角》和《弓弦謀殺案》出版一年之后,卡爾又亮出了一張新的王牌——亨利·梅利維爾爵士(簡稱H.M.)探案故事。該系列以《瘟疫莊謀殺案》初試啼聲,旋受如潮好評。讀者的高度認可,使卡爾信心倍增,創(chuàng)作的欲念更盛,陸續(xù)推出多部佳作,均引發(fā)強烈回響。時人為之側目,將他和阿加莎·克里斯蒂、埃勒里·奎因并稱“黃金時期三巨頭”,同時更贈以“密室之王”的美名。1936年,卡爾加入了當時影響最大、活動最多的偵探作家俱樂部---英國偵探作家俱樂部,成為第一個加盟該俱樂部的美國人。
出版多部小說之后,卡爾有意換換新的文體,對劇本萌發(fā)了很大興趣。1939年12月27日,BBC開始播出他的三幕廣播劇《誰殺了馬修·考賓?》,這是他的廣播劇處女作,主角正是如日中天的菲爾博士。此后卡爾便開始大量創(chuàng)作這一類的劇本,主要包括神秘劇和推理劇兩種題材,甚受聽眾追捧。究其原因,是卡爾懂得利用聽眾的主觀想象能力,往往運用一些響動,使聽者發(fā)生錯覺,以此實現(xiàn)他所期待的誤導。這無疑是一種非常高明的敘述性詭計,作者樂此不疲,聽者大加激賞,以致“二戰(zhàn)”期間,美國軍方竟破例讓他免赴戰(zhàn)場,留駐BBC服務盟國人民。
殆至“二戰(zhàn)”結束,英國的工黨領袖上臺執(zhí)政,致使經(jīng)濟滑坡,不禁讓卡爾漸生去意。但他依然居住英國,憑借從阿瑟·柯南·道爾之子雅德里安·柯南·道爾處獲取的大量素材,草擬一部重要傳記,直到1948年才舉家返回美國。這部傳記至1949年終告付梓,定名《阿瑟·柯南·道爾爵士的一生》,是史上第一部有授權的柯南·道爾傳記,很多地方甚至征引了傳主原話,意義不言自明。后來,他們兩人又聯(lián)合創(chuàng)作了《福爾摩斯的功績》,內含十二篇福爾摩斯探案故事,是公認最正統(tǒng)的福爾摩斯探案續(xù)集。
重返美國,卡爾受到了熱烈歡迎,美國推理界的名人如埃勒里·奎因、克萊頓·勞森、愛德華·霍克、安東尼·布徹等人,無不紛紛前來拜訪。他們很快就形成了當時最頂尖的推理圈子,時常開會探討密室的構成問題。但卡爾居住英國的時間太長,行文風格不免帶有強烈的歐洲韻味,又兼其小說一貫的詼諧幽默,以致有人曾一度懷疑他就是英國作家伍德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