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融危機促成全球共度時艱
危機就是危險加機遇。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不同,這場金融危機,幾乎讓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響,無一幸免。在過去的金融危機中,原本“隔岸觀火”的西方國家,如今卻是“城門失火”,致使西方國家聯合行動挽救危機。在2000年歐元逐步崛起、美元地位下降的趨勢下,歐盟也迎來了與美國爭奪話語權的新契機;亞洲新興經濟體和歐佩克成員國實力與地位的提高,也為參與改革國際金融體系提供了實力基礎。
目前,全球對今后各國攜手深入合作抱有很高的期待。美國糟糕的經濟局勢,已經讓美國此前“單邊主義”處理全球經濟問題失去了威信,再加上經濟局勢惡化,這都為歐盟擴大影響力提供了機會。從今后來看,美國“單邊定調”全球金融政策將變得困難,全球更深層合作值得期待,當前也有了較好的合作氛圍?,F在有一種所謂“陰謀論”的觀點,認為這場金融危機是華爾街的一場驚天陰謀,旨在坑害發(fā)展中國家。筆者認為,這一觀點缺乏現實的依據。
2008年11月15日,在華盛頓召開了G20金融峰會,在國際金融危機逐步升級之際,美國、歐洲、日本與新興經濟體“四大主力”紛紛就國際金融新秩序提出了不同的主張和方案。但種種跡象表明,要徹底地改變現有國際金融秩序,并非輕而易舉,還需要做長期艱苦卓絕的努力。因為,改革現有國際金融秩序,就等于動了美國人的“奶酪”,觸動了美國的核心利益。
在此前的圣保羅G20財長會議上,發(fā)達國家與新興經濟體雖然表面上就克服金融危機的困難顯示了團結姿態(tài),但兩者之間的對立也暴露無遺。發(fā)達國家希望保住自己的既得權益,而發(fā)展中國家則希望擴大發(fā)言權。在發(fā)達國家中,歐美之間的鴻溝較深,而日本則韜光養(yǎng)晦。歐洲主張強化對市場的監(jiān)管,而美國仍然固守自由市場主義。
2.新的博弈難撼美國領導地位
早在20年前,耶魯大學教授保羅 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一書中就做出預測,由于過度擴張,美國霸權即將終結。但是,對國際金融秩序話語權的爭奪,注定將是一場漫長而殘酷的博弈。在美國對國際金融體系的主導權有所削弱與下降的情況之下,歐盟、日本與新興經濟體都基于經濟實力成長形成的后發(fā)優(yōu)勢,力圖爭取擴大國際金融秩序話語權的機會。
歷史經驗表明,國際金融新秩序的重建不可能在短期內得以實現,何況目前全球對金融新秩序并未達成廣泛的共識,各種力量之間必然要經歷較長時間艱難復雜的博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一美獨大”的國際金融格局將被打破,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實力,也日益得到西方大國政治家的承認,代表著新興經濟體正逐步參與到相對公平、合理的制度建設中來。
為了籌備2008年11月召開的G20金融峰會,分屬世界兩大陣營的歐盟與美國,展開了激烈交鋒。除了議題本身之外,還包括會談地點與參加國名單的選擇上。美國曾考慮以“8+X”模式,但在“X”上面臨艱難取舍。最終,布什選擇了G20集團――這個本來就是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而設的組織,體現了美國力圖繼續(xù)展示“領導角色”的努力。另外,以俄羅斯、巴西等新興經濟體為代表的國家,則提出了從根本上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