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宗教信仰與世界和平(1)

理想與現(xiàn)實的糾結 作者:劉述先


 

1.宗教的矛盾和普遍性

宗教的向往是超越的絕對,然而實際的宗教卻是一個文化現(xiàn)象,與現(xiàn)實的政治、社會結構有著緊密不可分割的關系。今日世界上有許多紛爭,像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愛爾蘭的天主教與新教、印度的錫克教與印度教,莫不有強烈的宗教因素糾纏在里面??ㄎ鳡?勒)(ErnstCassirer)說得好:宗教不僅在理論的意義上始終是個謎,而且在倫理的意義上也始終是個謎。它充滿了理論上的自相矛盾,也充滿了倫理上的自相矛盾。它鼓勵我們與自然往,與人交往,與超自然的力量和諸神本身交往,然而它的結果則恰恰相反:在它的具體表現(xiàn)中,它成了人們之間最深的糾紛和激烈斗爭之源泉。宗教自稱擁有一種絕對真理;但是它的歷史卻是一部有著各種錯誤和邪說的歷史。它給予我們一個遠遠超出我們?nèi)祟惤?jīng)驗范圍的超驗界的諾言和希望,而它本身卻始終停留在人間,而且是太人間化了。

(甘陽譯:《人論》,頁九二~九三)

當代新教神學家田立克(PaulTillich)就曾經(jīng)把宗教重新界定為“終極關懷”,這樣無神論也可以是終極關懷的一種,只不過所信奉的對象與一般宗教不同而已!凡人決不可能沒有某種終極關懷,由這樣的觀點出發(fā),也可以說,宗教的現(xiàn)象是普遍的。把宗教當做一種過時的東西的看法是錯誤的。由現(xiàn)代進入后現(xiàn)代,宗教仍然是一個強固的力量,它發(fā)生了一些正面的作用,也造成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對之加以正視。

一九八九年七八月間,停開了二十年的東西哲學家會議在檀香山恢復開會,我還打算趁便到夏威夷的大島希羅去開國際中國哲學會,所以原則上決定不到其他地方去開會,已經(jīng)婉謝了好幾個會議的邀請。哪知到了一九八八年十月間,忽然收到巴黎的德國文化協(xié)會的邀請函,要我一九八九年二月到巴黎去開一個“世界宗教與人權”的研討會。他們已經(jīng)邀請了天主教極負盛名的神學家孔漢思(HansKüting)作主題演講,要我代表儒家的觀點發(fā)言,另外還請了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的代表參加討論宗教信仰與世界和平的問題。我覺得責無旁貸,遂接受了邀請,并立即著手準備論文,一九八九年二月到巴黎去開會。

2.與儒家合轍的天主教神學家

孔漢思是天主教著名的自由思想神學家。由于他的觀點不合正統(tǒng),教宗下令解除了他在瑞士大學神學教授的職務。據(jù)《時代》雜志報道,他最后一次演講聽者如堵,課室坐不下,要把擴音器掛在外面,有數(shù)百人坐在草地上聽講,由此可以看到他的吸引力。好些年前,他和一個團體到大陸去,途經(jīng)香港到中文大學來,由我為他們講解儒家倫理的要義。后來他約我為Concilium志撰稿,討論儒家思想的宗教含義。當然,我也曾經(jīng)和香港的德國文化協(xié)會合作,在一九八五年舉辦過“和諧與爭斗”的國際哲學會議,英文的論文集剛剛由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蛟S由于這幾重淵源的緣故,他們希望我到巴黎去開會,我也因為孔漢思是主講人,才爽快地答應了會議的邀請。

孔漢思的文章的題目是:“要沒有宗教之間的和平就沒有世界的和平”,副題是:“在真理的熱狂與遺忘之間的萬國的(Ecumenical)道路”。讀完全文,令我驚詫的是,他提出的論點幾乎莫不是我可以同意的論點。他的思想流露了一種濃厚的人文主義的色彩,與儒家的“內(nèi)在超越”的思想簡直可以完全合轍。而他所提出的問題刺激了我的思想,使我極為樂意由儒家的觀點給予回應。他努力嘗試要解決的問題是:一方面宗教向往的是絕對的真理,另一方面各宗教之間又要和平相處—如果不能在兩方面找到調(diào)停的方策,在各宗教之間展開對話與溝通的話,那么許多現(xiàn)實上的紛爭是難以避免的。像黎巴嫩的分崩離析就是一個眼前的例證,基督徒與伊斯蘭教徒之間無法對話與溝通,流血就不能夠避免。同樣,以色列與耶路撒冷、伊朗與伊拉克、印度與巴基斯坦、印度教徒與錫克教徒、過去越南的佛教徒與天主教徒、現(xiàn)在北愛的新教徒與舊教徒,都面臨著類似的問題:借著上帝的名義,干著燒殺劫掠的勾當—如果不能加以扭轉(zhuǎn),那就前途堪憂。事實上宗教間的互諒互相了解,可以造成奇跡般的改變。二次大戰(zhàn)以后,連德法間的世仇,都可以在基督教的共同信仰之下,找到解決的道路,如今歐洲共同體有著互相依賴的經(jīng)濟、國防結構,便開創(chuàng)出了一個全新的局面。而世界未來的和平相處,實有賴于我們在未來共同的努力,作出智慧的抉擇。不幸的是,人在一方面對于真理有著一種狂熱的偏執(zhí),徹底地排除異己;另一方面卻又把真理完全遺忘了,以致什么信仰都沒有。這兩種情況都不是可欲的。我們要怎樣一方面可以維持我們自己的信仰,另一方面又能與其他信仰和平相處,這便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

孔漢思認為有三種策略是不能奏效的:一是固守壁壘的策略,二是徹底消解的策略,三是廣大包容的策略。現(xiàn)在略加解釋如下。

第一種態(tài)度認定自己所信奉的宗教是唯一真實的宗教,其他一切都是異端邪說,一律加以排斥,這種態(tài)度只能增加問題,不能解決問題,自不足取法。第二種態(tài)度認為宗教根本沒有真理可言,各人信各人的,彼此之間有矛盾沖突,只能和稀泥拉倒算了,這樣弄得漫無歸止,也同樣不足取法。第三種態(tài)度認為自己的宗教才能把握到最終極的真理,其他的宗教只能把握到真理的浮面,雖也可以包容進來,但畢竟只是初階,往真正深入處挖,仍然只有一家真理,事實上有誰會接受別人那種紆尊的態(tài)度呢?一樣是解決不了問題!孔漢思提議,每一個宗教都應該由自我批評、自我檢討開始:只有看出自己的不足,才有資格去批評別人,同時也只有借鏡于其他的宗教,才能夠明白地找到自家經(jīng)驗之不足。

就以基督教為例,決不要以為基督教是不可以批評的,事實上別人對于基督教的批評就尖銳得很?;浇屉m然講愛和平,但在別人眼里看來,排他性極強,絕不寬容,而且富于侵略性,既不仁愛,也不和平。同時由于它的他世情懷,鄙棄此世以及肉體,不能全幅肯定人生,以至內(nèi)在充滿了掙扎奮斗。它又過分夸大了人的罪、疚意識,幾乎到達了一種病態(tài)的地步:盡管人從中心徹底腐爛,卻能夠依靠上帝的恩寵而得到救贖。同時它也過分渲染了耶穌的神性。由這樣看來,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二的亞洲,經(jīng)過好幾個世紀不斷的傳教活動,迄今為止,只有百分之五信奉基督教,這難道是一個偶的現(xiàn)象嗎?

3.不同宗教須尋求共同標準

無論這些批評是否正確,由此可見,宗教逃避不了真理與虛偽的問題。我們是否可以假借宗教的名義去做反人性的勾當,好像把人當做犧牲,或者驕奢侈佚,無所不為呢?絕對不能夠。當然每一個宗教都有它自己內(nèi)在的標準,不容許它墮落變質(zhì)、繼續(xù)腐化下去,宗教內(nèi)部便有一種力量要凈化它自己。無疑每一個宗教都可以訴之于自己的傳統(tǒng)來建立標準,每一個傳統(tǒng)都有它自己的寶典,如圣經(jīng)、古蘭經(jīng)、薄伽梵歌、佛典、四書五經(jīng)之類。但由這些寶典樹立起來的權威至多只能夠拘索一個教派內(nèi)部的信眾,而不能夠有普遍的效力。面對著世上許多不同的宗教,我們必須要尋求一些普遍為大家所接受的標準,好像世界各國共同接受的國際法一樣。

孔漢思十分希望能夠找到一些有普遍性的倫理道德標準。宗教雖然是向往超越的絕對,但與現(xiàn)實的人間世卻有沒法切斷的干系,像十誡所頒

布的道德律令就是一個最顯著的例子。而他指出在世界各宗教發(fā)展的過程中,真實的人(theHumanum)不斷被提升,這是極值得我們注意的一個現(xiàn)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