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易性的形成

易性中國人 作者:曹世潮


易性是中國文化的精神。生活是中國人的使命。中國人日夜貫徹“易”。這一精神彌漫在中華民族之中,在中國人的心靈之中。所謂易性,一是生,二是活,三是生活。其中的意味中國人是深有體會的。中國人的現(xiàn)狀、風貌、個性、精神,從這兩個意念中展開、深入、具體。它在那兒,濃重得很,統(tǒng)了中國人的心性,統(tǒng)了中華民族的歷史。

中國的文化精神之所以是易,可能與它的空間位置有關(guān)。除了人文之外,中央之國的空間、次序、心性都處于中間位置,并停留在那里。由此生出的人性、感性、情性、心性,個性慢慢地發(fā)達起來,又由此生出信奉生命,注重生、活,形成了中華民族的使命感,成了中國人的使命,當中國人在如此天地里能正常生活時,易就誕生了,并日漸成為了中國人的精神。

自然模塑

中國的直接含義是中間(或為“中央”)之國,中國的地理位置在南北之間,在東西之間,在中國生存,生活需要應當,這使易性萌芽。地球分為兩個半球,而每個半球由北向南,由南向北,分為三個區(qū)域。一個是北方,一個是南方,而另一個是介于南北之間的為中間。按照文化的基本類型來看,北半球之印度屬于南方,包括南亞在其中,北歐、俄羅斯的北部基本上屬于北方,而中國就在這個南、北之間。這種空間的分布決定了三個族群不同的生存方式和價值取向。印度在宗教上尤其發(fā)達,北歐在物質(zhì)上尤其發(fā)達,而中國在心性(情感)上尤其發(fā)達,這種分別發(fā)達的原因同所處的環(huán)境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

在地理上廣大而稱中國為中國,受季風影響強烈。中國廣大的亞熱帶地區(qū)不像世界同緯度其它地區(qū)多為荒漠和干草原,由于夏季風在高溫季節(jié)帶來豐沛的降水形成了溫暖濕潤的氣候,成就了中國地理特性。中國國土的總面積有30%以上處于溫暖帶和亞熱帶地區(qū),這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提供了優(yōu)越的條件。中國所以稱為中國因為其氣候適宜,農(nóng)耕適時。既非草原/畜牧、狩獵的傳統(tǒng)型,也非海洋/漁業(yè)的現(xiàn)代型,而是天氣、地理應用的農(nóng)耕型,與自然關(guān)系極為密切。

中國所以為中國,從今天看來,還有其資源適中,甚至偏下。中國沒有俄羅斯豐富的自然資料,這包括土地和水資源,更沒有如中東的石油、巴西和澳大利亞充沛的礦產(chǎn)。

中國在天氣、地理、資源上都處在中間位置。中國人要風調(diào)雨順,應因得當才能生活。這迫使中國文化上也處于中間狀態(tài)。它既不像印度,傾向于精神,也不像歐洲傾向于物質(zhì)。中國文化的主要方向就是心性、情感。對于心性的追求極為努力,而且推向了極致。中國中間的自然位置出這樣的精神風貌似乎順理成章。

中國文化執(zhí)中對中國人而言,在那里季節(jié)適中,春秋最好;衣食適度,健康最好;為人中肯,情感適意,即人要居于一個不偏不移的位置。盡力使自己執(zhí)中、平衡、均勻、對稱。這與中國資源供應既不豐富,也不匱乏似乎有一種對應。

中國之中,即它能中和,執(zhí)中的中國人對兩極,四方都能夠接受,都能夠相融,形成了一個宏大的文化體系。中和,是中國之中生出的又一重文化意蘊和力量,且和而不同。

中國北起漠河在黑龍江江心之中,南端到達南海的曾母暗沙,南北距離為5500多公里。南北緯度如此的不同,但漢文化卻能夠統(tǒng)融為一。海南島一年最短的白晝?yōu)?1小時02分,最長的白晝?yōu)?3小時14分,相差約2個小時,但是在漠河附近一年年度最長的白晝大約達到17個小時以上,而最短的只有7個小時,相差有10個小時。由于漢文化居中,南北兩端依然為一。

中國東起黑龍江撫遠,西至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以南的帕米爾高原,相距大約有5200多公里。東西兩端的時差在四個小時以上。當東北松花江上將近中午的時候,帕米爾高原太陽剛剛露白。東西兩端時差相當懸殊。與中國地理形態(tài)比較接近的美國劃分為幾大時區(qū),而在中國卻少有人這樣的要求,方圓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只有一個時間:北京時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