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 那個叛族的千古明君——孝文帝的漢化改革(2)

后三國風云-上 作者:趙王


 

做好了上述兩項工作,馮太后安心地離去了,因為她已經(jīng)給自己的事業(yè)選定了最好的接班人。這位繼承者便是孝文帝,深受祖母影響的他更加癡迷于華夏文明,是儒家文化真正的孝子賢孫,他的漢化改革幾近瘋狂。沒有了祖母的束縛,他已經(jīng)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了。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搬家(遷都),因為他深知要想讓手下這批野蠻的鄉(xiāng)下人過上文明人的生活,最好的辦法是把他們都送到城里去。當時北魏的國都是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是軍事要地,易守難攻。但這地方四周的土地很貧瘠,經(jīng)常要鬧災荒。一旦遇到荒年,國都里的人都要像螞蟻搬家般涌到中原討飯吃。

更可怕的一點在于平城的北面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個更野蠻的民族——柔然,而慢慢適應了定居生活的鮮卑人已不像以前一樣能征善戰(zhàn)了,北魏的軍事威力已逐漸衰落,而避開這個野蠻人的最好辦法就是離他遠點。

可供孝文帝搬家的地方有兩處,一是黃河之北的鄴城(就是西門豹混過的地方),二是黃河之南的洛陽。鄴城對孝文帝的誘惑的確是很大的,因為當時北魏的財政收入大多數(shù)來自于河北之地,那里還是北魏的糧倉和絲絹產(chǎn)地,并且鄴城曾是后趙、前燕的舊都,城市基礎非常好。而這時的洛陽已經(jīng)荒涼殘破,河南的經(jīng)濟也遠遠落后于河北。除了以前的好名聲,洛陽幾乎一無所有。但鄴城的繁華沒有挽留住孝文帝前行的步伐,他在鄴城搞了一次朝拜的彩排后便毅然決然地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因為洛陽曾是漢、魏、西晉的舊都,在孝文帝眼里,唯有如此,北魏的政權才能繼承他們的傳統(tǒng),成為真正的華夏正統(tǒng),才能讓那些中原巨族名門死心塌地地跟隨自己。

但帝王搬家卻不同普通人那么容易,不僅沒有“孟母三遷”的自由自在,而且要付出極為慘痛的代價。孝文帝搬家付出的便是親生兒子的生命。

被犧牲的太子

孝文帝的太子元恂長得非常肥胖,很怕熱,而洛陽那地方一到夏天便如同蒸籠一般,簡直是胖子的人間地獄。于是在全家搬到洛陽的第三年(公元496年),元恂便開始了自己的離家出走計劃,可惜沒跑出去就被人逮住了。按理說,兒子想回老家看看,鬧了點小動靜(因為他順手還殺了個人),一般父親隨便教訓幾句就算了,但孝文帝卻沒有如此仁慈,他當時怒不可遏,親自和自己的兄弟將兒子打得奄奄一息,又將其關到牢里。于是大家都以為等孝文帝過幾天氣消了,這事就過了。可是趴在牢里幾月不起的元恂的厄運卻沒有結(jié)束,不久他的太子之位被廢,丟掉了唾手可得的江山;一年之后他遭遇了更大的災禍——孝文帝下令將其毒死,直接原因是有人告發(fā)廢太子企圖謀反。

這簡直匪夷所思啊!“虎毒不食子”,深受儒家教化,平時又溫文爾雅的孝文帝卻為何變得鐵石心腸,做出如此狠毒的決定?我想當時的他也是非常痛苦:我這么煞費苦心把這群野蠻人從鄉(xiāng)下(平城)連哄帶騙拐到城里來(其實孝文帝遷都的過程很好玩,這里就不說了),是多么不容易??!現(xiàn)在正是他們?nèi)诵母≡辍⒋来烙麆拥臅r候,而太子,這位天下的未來之君竟公然與自己對抗,想搬回老家去。要是再不斷然采取措施,自己的改革計劃必定要付諸東流了。那么就讓他們都看看,我連太子都可以廢掉,還有什么可以阻擋我改革的堅強意志!

但兒子畢竟年幼,通過思想教育應該可以改造好??蛇€是太危險了,我百年之后,繼承者一定要與我一樣有堅定的改革意志才行。只有這樣,我們大魏的事業(yè)才能蒸蒸日上,成為大漢那樣的偉大王朝,受后世萬民的敬仰。而且,兒子必須死,因為他還有可能被居心叵測的大臣擁立,這樣的話,我的事業(yè)又會毀于一旦。唯有如此,我才能保證我的改革之路沒有半點危險。我們的弓馬,給了我們力量,但這武力至多三世而衰,只有制度的力量才能讓我們生生不息。

看來做偉人的兒子是件極為危險的差事,因為對雄才大略的父親而言,兒子有時只是一枚棋子,一枚可以隨時挪開丟棄的棋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