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由于孔子這句話的影響太大,無論男人女人,一到40歲,就開始琢磨:人生的那點兒事我整明白了沒有?家里的那點兒事我理清頭緒了嗎?到了40歲,如果還“惑”著,那可太失敗了。
年少時,不知天高地厚,總以為“雖千萬人,吾往矣”,仗著青春的沖勁,總覺得自己的人生一定會石破天驚的,好夢一定會圓的。王維的一首詩寫的就是這種青春期萌動:“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贝笾乱馑伎梢赃@樣理解:南方天氣燥熱,春天到了,青春期到了,內(nèi)火愈發(fā)旺盛,容易在臉上發(fā)幾個可愛的紅色小豆豆。這時的少男少女最能令人相思,大家可以不懈追求,多多益善。
有人說:30歲以前不是激進分子是冷血,30歲以后還是激進分子是白癡。到了30歲,青春期別說泛濫了,連尾巴都看不到了,開始有點緊張,工作還不踏實,錢也沒多少,房子還買不起,麻煩了,急忙趕路,不小心摔了一跤,從此預(yù)感生活會磕磕碰碰,什么時候能真正地“立”起來啊,往人前一站,讓大家全羨慕。到了40歲才終于穩(wěn)重了,可還是“惑”,怎么著都趕不上圣人了。不是有句話嗎,青年人常常相信假,老年人常常懷疑真,中年人知道真相,可他們就是不說。
“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這是指60歲人的幸福。40歲時,還尷尬著呢。這個年齡退休嫌早,提拔已老,混混拉倒。人到40,一世無成。什么“靖康恥”?什么“臣子恨”?也似乎過去了?!鞍琢松倌觐^,空悲泣!”似乎又沒有那么糟糕。
40歲,是人生一個重大驛站。人到40就開始明白,世間事沒有十全十美的,所謂完美,只是一個青春期的魘語。對身邊所愛的人要寬容,寬容了,也就覺得他們漸近于完美。人到40,你有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太和自己過不去。別人有的,自己沒有,也不必心痛。因為你也有別人沒有的。世上哪能好事全讓一人占呢?
一個人,到了30歲還不能獨立于父母之外,獨立地養(yǎng)家,那就不能算“立”,40歲經(jīng)歷了各種甘苦,還沒有洞悉人世間的世故冷暖,還沒有明了各種各樣的存世之道,那你等著困惑吧。這恐怕是一般人對“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解讀。
我看到一篇文中有這樣幾句話,說出40歲男人的共同心聲:春殘依舊未殘,夢斷依舊未斷。大漠與孤煙、長河與落日、光榮與夢想已成為遙遠(yuǎn)的背景,我們再也沒有時間去困惑、去惆悵、去觀望、去等待,再也沒有時間可以揮霍,而代之以責(zé)任、意志和策略。40歲,你已經(jīng)被挾裹在奔馳的列車上,時間是一維的,空間是狹小的,方向是明確的,惟有前行。
心理學(xué)家說,40歲是一個非常敏感、也非常尷尬的年齡。三十幾歲還可以稱做年輕,過了40歲就真的是中年人了。但是40歲又不能算老,沒到倚老賣老的年紀(jì),沒有資格談“急流勇退”。此時如若想“急流勇退”,人家依然會認(rèn)為你是臨陣脫逃,所以遇到困難時沒有退路。
《三國演義》開頭的一句:“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迸笥岩埠茫蚱抟埠?,子女也好,終究免不了分合。《基度山伯爵》結(jié)束語是:“希望在等待中……”這兩句中西方名言,應(yīng)該是全世界男人的“四十不惑”。
事實上,有幾個能做到“四十而不惑”?40歲,滿臉皺紋了,開始老了。據(jù)說,在漢城地鐵上,如果你想給一個滿臉皺紋的男人讓座,一定要小心,沒準(zhǔn)兒,你的好心好意,反而會惹得他非常不快:我有那么
元濤在介紹韓國這一奇怪現(xiàn)象時說,要知道在韓國,中年男人非常討厭別人說自己老。相當(dāng)長一段時間以來,漢城街頭的美容店老板娘每天早晨都不是被鬧鐘吵醒的,而是自己樂醒的。她們知道,等一會兒,店門一開,又會有大批衣著光鮮的中年男人笑吟吟地光顧了。燙發(fā)染發(fā)幾乎已經(jīng)是他們的日常課業(yè),而做面膜、打除皺針,才算是值得說一說的時尚流行?!癏AHA族”(Happy Aging Healthy Attractive)成了這些人的代稱,指的是現(xiàn)代社會里時刻保持年輕和快樂心態(tài)的中年人。
韓國的夜總會消費非常昂貴,不是一般年輕人所能承受的,因此是中年人的天下。閃閃爍爍的燈光,震耳欲聾的音響,扯開嗓子大喊也難以聽到自己的聲音,像大猩猩一樣笨拙地跳舞也沒人多看一眼,這就是很多中年男人深深迷戀的氛圍,是他們舒緩工作壓力、重拾人生激情的避風(fēng)港。
韓國人身處儒家文化圈內(nèi),同樣信奉“四十不惑”這句老話。但是,這句話用韓語來說時,第三個字可以有兩種意思,一種是“不”,另一種則是“火”,韓國中年男人就此找到了借口:圣人都說了,一到四十,我們的心里,就像火一樣,燃燒著無窮無盡的疑惑和誘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