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輩出,老一輩的名臣們卻凋零將盡了。宋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應宮使、昭文館大學士、監(jiān)修國史、冀國公王欽若故去。
他終于死了,死得比寇準隆重、莊嚴甚至輝煌一百倍。請看他的待遇。首先他應該算是工傷,是在去傳法院的路上突然得病的,回家后就再沒起來。皇帝親自去探病,賜白金五千兩慰問。死后追贈太師、中書令,謚號為文穆,并且把他的親戚、下屬共20多人都恩蔭作官。
這一連串的舉動下來,就連《宋史》都要強調一下:“……國朝以來宰相恤恩,未有欽若比者?!本退闶情_國宰相趙普,都沒有享受到這樣的待遇。那么問題出現(xiàn),現(xiàn)在的皇帝不是趙禎嗎?不是還有劉娥嗎?怎么會對這樣一個奸邪發(fā)這么大的善心?
為什么,憑什么?。?!
回答是當然有內幕,因為他實在是太可愛了。溫暖貼心的王愛卿,他讓每一個當權者都如沐春風,如沐甘霖,如下澡盆……反正就是一個舒服。
先說工作,他一上臺就讓劉娥母子嚎啕痛哭、心滿意足。那是他用自己幾十年如一日在趙恒手下工作時的詳細記憶以及真摯充沛的感情,寫成的《真宗實錄》,來紀念這位劉娥的好伴侶、趙禎的好父親、神仙的優(yōu)良筆友、偉大杰出的皇帝。
這樣,一個彼此誠信,親如一家的氣氛就做成了。緊接著王欽若全面展開他為官數(shù)十年,通曉宋朝官場上下所有關節(jié)的超級能力,來為啥也不懂的小皇帝解答疑難問題。
比如說讀了一天圣賢之書的小皇帝問――犯私罪是怎么回事???
底下就一片沉默,王曾、魯宗道那些人出于種種原因就是不說。只有王欽若正面回答。
“回陛下,很簡單,私罪就是一些跟公事無關,可有失官體的事。比如說升官了應該向皇帝道謝、向長官道謝,可謝得晚了些;再比如上朝時咳嗽,或者把笏板掉到了地上,這都是私罪。”
雞毛蒜皮的小事嗎?可罰起來是很重的,會改官,也就是說降級。
那么為什么要輪到王欽若來說?奸邪之人搶著諂媚?別亂講,私下懷疑人也是私罪……原因很光明正大,王曾、魯宗道他們都是君子,君子必方且厚重,人家講究的就是日常必須嚴謹,時刻嚴謹,不嚴謹就是罪!
而這在王欽若的心中就什么都不是,風浪見慣,他是寇準的敵人,當年做過的哪件事不比這些重要上萬倍?所以他就直說了。后果也功德無量,從此私罪還是罪,但只斥責、罰款了事,再不必降級。
這樣的事還有很多,都是日常方面的,到了涉及國家安危大事的時候,王欽若的作用就更加鶴立雞群。那還是在天圣二年,他正在病中,突然北疆傳來警報,契丹人有了個小小的請求。說他們的草場在這段時間都禿了,能不能把我們遼國的牲口趕到你們宋朝的國境這邊來啊?
幾斤草料,一片草場的事,有什么大不了。但宋朝的全體朝臣都沉默了,每個人都想到了曹操寫給孫權的那封信――約你一起到江東去打獵。兩件事一樣的性質,都是開戰(zhàn)的宣言,是威脅,是挑釁,就看你怎么回答。讓還是不讓,關系到是和是戰(zhàn)。
而且要注意,這是契丹可不是黨項,比李德明借糧那次嚴重得多!
尤其是這時王旦、李沆、寇準都己經(jīng)死了,想來想去,只剩下了王欽若,劉娥只好派人把他抬進了皇宮,問他怎么辦。只見前朝老臣很隨意,就回了兩個字:“借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