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也不是萬能的,也會出現失靈的時候,這時候就需要政府出面進行宏觀調控。宏觀調控就是國家運用計劃、法規(guī)、政策等手段,對經濟運行狀態(tài)和經濟關系進行干預和調整,把微觀經濟活動納入國民經濟宏觀發(fā)展軌道,及時糾正經濟運行中的偏離宏觀目標的傾向,以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xù)、快速、協調、健康發(fā)展。
經濟學認為,宏觀調控的手段和作用是通過制訂計劃(經濟手段),指明經濟發(fā)展的目標、任務、重點;通過制定法規(guī)(法律手段),規(guī)范經濟活動參加者的行為;通過采取命令、指示、規(guī)定等行政措施(行政手段),直接、迅速地調整和管理經濟活動。其最終目的是為了補救看不見的手在調節(jié)微觀經濟運行中的失效。如果政府的作用發(fā)揮不當,不遵循市場的規(guī)律,也會產生消極的影響。
在現代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中,市場是“看不見的手”,而政府的引導被稱為“看得見的手”。為了克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人們普遍寄希望于“兩只手”的配合運用,以實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職能的轉變。
事實上,經濟學家把“宏觀調控”這個詞就理解為宏觀經濟政策。所以,實際應用上,宏觀調控的含義正在得到慢慢地改變。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長期引領西方經濟的自由主義經濟觀念對政府的宏觀調控不甚贊同。20世紀80年代,我國有經濟研究部門叫宏觀調節(jié)部,表明在當時的經濟形勢下對宏觀調節(jié)還有一點敬畏,后來慢慢改成了“宏觀調控”,這是因為政府對經濟的控制有所加強。宏觀調控由此演變?yōu)橐粋€長期的宏觀經濟政策概念,在任何時候都要存在。
在宏觀調控的過程中政府制定一些政策對市場經濟進行干預,以促進其和諧地發(fā)展,當然他們也會采取一些手段對資源配置進行合理的規(guī)范,這些措施包括政府實施的財政預算和赤字,還有一些積極的稅收政策等。
政府調節(jié)經濟的工具:財政赤字和預算
財政赤字和預算是政府調節(jié)經濟的常用工具,也是體現政府服務經濟發(fā)展的手段之一。
所謂預算,是指國家、企業(yè)或個人未來的一定時期內經營、資本、財務等各方面的收入、支出、現金流的總體計劃。它將各種經濟活動用貨幣的形式表現出來。每一個責任中心都有一個預算,它是為執(zhí)行本中心的任務和完成財務目標所需各種資財的財務計劃。
財政赤字即預算赤字,指一國政府在每一財政年度開始之初,編制預算時在收支安排上就有的赤字。若實際執(zhí)行結果收入大于支出,為財政盈余。理論上說,財政收支平衡是財政的最佳情況,在現實中就是財政收支相抵或略有節(jié)余。如果國家財政出現入不敷出的局面,那么這種支出差額在進行會計處理時,需用紅字書寫,這也正是“赤字”的由來。赤字的出現有兩種情況,一是有意安排,被稱為“赤字財政”或“赤字預算”,它屬于財政政策的一種;另一種情況,即預算并沒有設計赤字,但執(zhí)行到最后卻出現了赤字,也就是“財政赤字”或“預算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