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闌人靜,興奮不已。我干脆披衣起床,挑燈讀史,從翰墨之中稽查這千年古堰的豐功偉績。
據(jù)《蜀鑒》記載,秦國造都江堰后,成都平原物華天寶。秦國“操縱予奪,無不如意,于是滅六國而統(tǒng)一天下”。原來,這“秦王掃六合,虎視何壯哉”,就有都江堰的功勞。
又據(jù)《華陽國志》載:楚漢相爭,逐鹿中原時,漢高租劉邦以巴蜀漢中為根據(jù)地,“出三秦餞楚,蕭何發(fā)蜀米萬船而給軍糧”。至楚漢決戰(zhàn)時,“諸侯之兵四起而至,蜀漢之粟萬船而下”。成都平原的“粟米”又立了大功。
都江堰的水,不僅在幾個重要歷史關(guān)頭為民族統(tǒng)一、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為賑濟其他地方的災民也解了燃眉之急?!稘h書·食貨志》載:“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yè)而大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命民賣子,就食蜀漢。”漢武帝時,山東河水泛濫成災。武帝又令:“下巴蜀之粟,致之江陵”。難怪蜀相諸葛亮北伐中原時,還留下話來:“此堰之農(nóng)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護之?!?見《三國志》)
一部水利發(fā)展史,就是一個民族的奮斗史和成長史。新中國成立后,優(yōu)越的社會主義制度使都江堰面貌更新。1970年冬,都江堰市政府用上萬噸混凝土加固了離堆和寶瓶口。同年,簡陽人民打通龍泉山,使十年九旱的川中地區(qū)普得岷水,結(jié)束了缺水歷史。目前,都江堰的灌溉面積已達一千萬畝,流域面積達27個縣(市)。
夾峙都江堰的秀山離堆之上,又是極為壯觀的殿堂廟宇、寺觀林園所在。著名的“二王廟”、“伏龍觀”就建在這里,主要擔負著紀念李冰父子的任務(wù)。據(jù)當?shù)厝罕娊榻B,他們的塑像前,長年累月香客、供品不斷。我盡管到過許多名山古剎和萬里長城,但憑吊先賢的心情,敬仰偉人的幽思,都不及此時此地強烈。我從廟里的官碑題壁中得知,自都江堰問世以來,紀念李冰父子的活動,就一年一度或二度舉行,代代相傳。
唐代“春秋設(shè)斗牛戲”以祭祀。宋代“每歲用羊萬余頭”以祭祀。元明時代,祭祀規(guī)格更高,除“錦羊豕酒”外,中央還派欽差大臣參加。主祭官必須著公服,行三跪六叩禮,宣帛讀祝,獻爵送神,熱鬧非凡。民國時期,民國政府還正式頒布了祭祀式、紀念謁、民工歌,又把規(guī)格提高一等。
解放后,歲初開水祭祀典禮得以延續(xù)。1950年清明節(jié),時任川西北臨時軍政委員會副主任的李井泉主持了儀式。英國《泰晤士報》做了報道。因種種原因,這種持續(xù)多年的活動至1957年止。
從1990年起,根據(jù)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wù)委員李鐵映同志的建議,這一祭祀活動又連年舉行。在去年的放水節(jié)上,竟有日本、美國、俄羅斯、加拿大、德國、法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00多名來賓、記者參加。加拿大朋友科斯汀·斯托克斯女士著文說:“中國人把這些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保持這么好,很令人佩服!都江堰了不起,中國人了不起!”
不知是哪位哲人說過:歷史是過濾器,應(yīng)當流走的流走了;應(yīng)當留下的留下了;應(yīng)當緬懷追思的,那便是閃光的金子!
“天降大任于斯人”者,千萬不要忘了造福于民啊!利濟斯民的人,斯民牢記;恩澤萬代的人,萬代永存!近有焦裕祿是榜樣,遠有李冰父子是楷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