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意識到,神奇科技公司的情況也是經(jīng)典的轉移負擔的模式。盡管有間歇的改進,問題的癥狀(交貨速度慢)卻日趨嚴重。企業(yè)的整體健康狀況也在不斷下降,大家的受害感受也在不斷加重。作為系統(tǒng)思考者,你會首先看出這個關鍵問題的癥狀,然后看到癥狀緩解方法和根本解決方法。在這個案例里,根本解決方法(下圖中下方的環(huán)路)是擴大產(chǎn)能,以控制交貨延遲的情況。要超越神奇科技公司的交貨速度標準,就必須增加產(chǎn)能;一旦產(chǎn)能提高了,就會改進交貨延遲的狀況。但是,如果這種根本解決方法遲遲得不到應用,負擔就會轉移到癥狀緩解方法(圖中上方的環(huán)路)。由于神奇科技公司的經(jīng)理們未能通過足夠迅速地增加產(chǎn)能來解決交貨延遲的問題,潛在顧客不滿意,于是就都走掉了,并由此幫助“緩解”了交換延遲的問題。
還有,由于神奇科技公司的高管們基本上忽視了不滿意的顧客,癥狀反應就越來越嚴重,這就像轉移負擔的結構模式一樣。這一切,都伴隨著神奇科技公司交貨服務質量差的名聲在市場上廣泛傳播:公司交貨延遲越來越嚴重的每一個時段,流言傳播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第四年,在產(chǎn)能擴建完成的時候,卻由于訂單下降而造成閑置,這使神奇科技高管層對增加產(chǎn)能越加謹慎。這就意味著新增產(chǎn)能的工作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完成,或者根本就不會完成。公司經(jīng)理最后同意增加產(chǎn)能的時候,癥狀引起的反應已經(jīng)幫助解除了壓力,交貨延遲情況已經(jīng)緩解,從而不再有理由增加產(chǎn)能了。于是他們說:“擴建就再等等看吧,確定一下是不是真有需求?!?/p>
實際上,這兩種應對方法之間還在相互做跑馬式競爭。癥狀反應方法逐漸變得迅速高效,而根本解決方法卻越來越遲鈍。結果是,“不滿意顧客”的反應后來逐漸控制了交貨速度,越來越多地承擔了緩解任務。
神奇科技公司的命運本來是可以改變的。在轉移負擔的結構模式中有一個杠桿作用點被忽視了,那就是公司原來的8星期交貨的目標。系統(tǒng)思考者在轉移負擔的模式中首先要找出的,是根本解決方法受到削弱的原因。在這個案例中,公司有一個交貨時間標準,即8個星期,但是很顯然,公司高管層只專注財務收入,從來都沒有把這個標準放在心上。
三年以后,公司生產(chǎn)部門實際習慣的標準是10個星期交貨,但在訂單增長時又很難保證這個標準。隨著交貨延遲問題反復發(fā)生,標準不斷受到侵害,沒有人再關心標準了,高管層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