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到了11月,美聯(lián)儲便把2008年的預測下調至1.6%到2.5%,與此前的2.5%到3%相比大打折扣。而對目前到2009年的“低經濟增長”和“下滑趨勢”預測,卻清晰無誤地揭示了這樣一個現實:我們正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我們已經習慣于把美國視為領導世界經濟的火車頭。但是,如果我們從購買力和消費能力角度來理解這個詞,美國顯然已經不再是領導者,而這又終將影響到美元的價值乃至整個經濟的健康。
今天以及在不久之后的未來,我們將會看到,世界經濟的主宰者將不再是美國,取而代之的將是中國,他將成為新的世界經濟發(fā)動機。中國已經成為一個進口大國,而且支出水平正在突飛猛進。
2006年,中國的國外商品采購量飛漲20%,讓昔日的進口大國日本(13%)、美國(11%)和德國(7.32%)望塵莫及。百分比也許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因此,還是看看最有說服力的數字:根據美國海關總署統(tǒng)計,到2007年中旬,也就是5月,中國對其他國家的貿易盈余總額已經逼近225億美元,僅僅與4月相比,這個數字就增加了近60億美元。從2006年5月開始,中國的出口同比增長73%。
想到美國財長亨利.保爾森(Henry Paulson)近期與中國進行貿易談判花掉的時間,這些數字似乎讓我們略顯尷尬,更不乏嘲諷之意。就在保爾森隨心所欲地對美國經濟夸夸其談時,中國人似乎更喜歡躲在一邊做點什么東西……然后再把這些東西賣出去??v觀全球金融,亞洲市場正在經歷史上最美好的一段時光.:
.此為本書英文版于2008年初出版時作者所引用的數據。――編者注
●在孟買,BSE Sensex指數歷史上首次突破15 000點。
●在東京,日經指數225迎來7年來的最高紀錄。
●香港股市連續(xù)5天以新高收盤。
●首爾股市連續(xù)4天創(chuàng)歷史新高。
●在悉尼,Aussie股指在本年度第34次創(chuàng)造歷史新高。
在所有這一切的后面,我們似乎聽到一種沉重壓抑的聲音:咔嚓,咔嚓……,在債務和超量進口的重壓下,我們的經濟發(fā)動機已經不堪重負,越落越遠。
GDP的彌天大謊
經濟學家們喜歡從就業(yè)、消費支出和國際貿易的角度談論經濟復蘇問題。但更多的卻只是停留在談論上,如果看一看花錢的方式和對象,我們就會感到震驚。測量經濟提問的最佳方式,就是衡量我們在生產什么,錢花在什么地方,投資于何處,買的是什么,以及賣了些什么??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國內生產總值(GDP)。
然而,GDP只是衡量不同事物綜合體的溫度計,而這些事物之間卻很有可能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系。因此,從總體上看待GDP并沒有實際意義,它根本就不可能幫助我們認識經濟生活的真實面貌。要真正認識當前形勢的嚴峻性,還需要深刻剖析GDP中每個組成部分的發(fā)展趨勢。
看一下常見的GDP公式,你就會發(fā)現,任何收獲都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的:
GDP=居民消費+商業(yè)性投資+政府支出+出口-進口
如果有人說“近期GDP有所增長”,這到底算不算好消息呢?未必,具體還要看我們如何解釋GDP各組成部分的變化。
比如說,2003年的GDP變化就會讓人們產生誤解,這也是The Demise of the Dollar于2005年首次出版時最近一次的經濟衰退。盡管經濟學家稱GDP在2003年的表現為經濟復蘇的信號,但事實上,它卻和我們以往看到的復蘇相去甚遠?,F在,面對2006年不可否認的低迷,以及2008年后似乎已板上釘釘的衰退預期,經濟學家們依然送給我們一個值得期待的神話,他們甚至還煞有介事地羅列出一個又一個增長動因。所有這一切,無不讓我們聯(lián)想起2001年的最后一場經濟潰敗,如此的相似,仿佛有著異曲同工之感。
2007年第三季度,美聯(lián)儲主席伯南克曾向我們保證:GDP將重復二季度3.8%的強勢增長態(tài)勢,實現3.9%的增長率。但是,我們不能只看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字,還有報告的大號黑色標題:“三季度GDP增長3.9%”(見2007年10月31日報告),還要看看第二行小號字符的副標題:“進一步”估計。自2002年以來,統(tǒng)計局幾乎每年必下調GDP指標。2007年第三季度GDP的主要增長來自居民個人消費,比二季度的1.4%翻了一番,達到3%。與此同時出現的情況卻是房價下跌,進口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