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后記(1)

灰屋頂?shù)陌屠?/a> 作者:掃舍


2009年濟南全國書博會的時候, 因為出了一本散文集,被山東大學文學院請去和在校的同學們座談. 那天同學們提了許多問題, 一直記得的是一個同學問我: 在書博會上看到那么多書, 你對自己的書如何看  你的書有什么意義?

我當然知道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絕大部分的書, 在幾十年后注定是不會再有人提起的, 書山書海, 有多少文字可以留下來?也許再過若干年,這些書們就進了再造爐, 成了灰燼連尸骨都留不下. 這是必然. 我對自己的文字沒有大的期待, 我不認為這些真能揭示和表達出多么了不起的東西,那么既然如此,寫這些文字又有什么意義呢 

我記得自己對同學們說的一段話, 我說書和人一樣,一本書就是一個生命。 以人類來說,生命的共性是絕對的,平凡和普通的生命是絕大多數(shù)的,是不是因為這種平凡,有的生命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呢?多一個少一個就無所謂了呢? 我不這樣看。 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的生命體驗,都是不能被復制和代替的,即使它平凡也仍然是唯一的。文字也一樣, 如果一個人的文字來自于一個人的內(nèi)心,哪怕它是平凡的,它也是有價值的,因為它體現(xiàn)了至少一個人對生活的態(tài)度。

再次想起這些,是因為這次寫的書,是關于法國,關于巴黎。巴黎這樣的城市,從過去到現(xiàn)在,有多少關于它的文字,影像,圖片? 怕是能匯成海洋了吧? 如果我跳進去,一定是會被淹死的。然而,我仍然愿意來再寫一次巴黎,再出一本關于它的書,這并不是我的自不量力, 正如我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是不可替代的, 那么每一雙看巴黎的眼也會是不同的。 縱然是大師海明威,他也不會寫出我看到的那個巴黎,一個平凡人的視角里的那一小塊世界。

這本書寫的就是一個叫掃舍的女人眼中那一小塊法國生活,那一小塊巴黎情感,這些生活和情感,雖然是小視角的,但是是屬于我這樣一個生命的。

去年夏末的某一天,我在小眾菜園上看到了陳村代帖的一個帖子“塞納河---王寅巴黎攝影作品展”。我看到了一些被凝聚在圖片上的巴黎,那些陽光,陰影,灰色的屋頂,塞納河的一角。。。。。我在看到它們的第一瞬間就觸動了。那是與文字不同的一種呈現(xiàn), 可我在那些圖片中看到了一些我對巴黎的情感,有些甚至是我無法用自己的文字來描述的。我在菜園的帖下留言, 我說王寅的巴黎里有一個寧靜的核,他拍出的巴黎的美是只有外國人和遠游者才能看到的。

后來見到王寅的時候我忍不住對他說,你的圖片,很想用來做我的書。

這話我說得很心虛,因為在我看來這樣的要求幾乎是過分的,一個參加過多次攝影展的攝影師,哪里會放下身架把圖片給我的書作配圖呢。

作為中國第三代詩歌的代表人物,王寅被人視為天生的詩人,而后來他卻越來越多的以攝影師的身份出現(xiàn)。人們習慣在他的圖片中找尋詩意,正如攝影評論家顧錚所說,如果說,王寅的詩歌是一種對于生活的詩意的音、意、形的表達的話,那么他的攝影,就使得他的詩歌直接與圖像對接,將詩的感染力輻射到了圖像本身。

王寅的巴黎圖片,觸及我的并不完全是詩意,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種情緒,優(yōu)雅的唯美的畫面下暗含的寂寞,這種情緒我也常有。繁華和盛景,不過是巴黎的外衣,王寅曾在他的詩句里說:靈魂像眼簾低低地垂著/記憶雖死猶生/盡管感傷已經(jīng)平息/美依然使我焦慮不安。

靈魂,記憶,感傷,焦慮,美, 這些詞正是我心里關于巴黎的一些關鍵詞,而王寅的圖片正是用影像的方式渲染了我的文字無法言盡的一種巴黎。

真的要感謝王寅,感謝他的無私和慷慨,把這些原本要用來做自己的書的寶貴的圖片給我用,讓我有機會呈現(xiàn)一個圖文并茂的心中的巴黎。

這本書,由于有了王寅的參與,最后更像是兩個中國人游走在法國時的獨語,這獨語有時是各不相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