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中國的管子就已經對宏觀經濟政策的目的、手段進行過認真的思考,他所闡明的基本理念仍然是當今世界必須遵守的原則,對當代中國的金融政策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這些基本理念是:宏觀經濟政策的根本目的就是讓人民富裕起來,這不僅關系著經濟本身,也關系著國家的長治久安。主要的方法就是通過吞吐、價格和信用三大杠桿,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
具體來說,為了使人民富裕起來,一是要抓好關鍵產業(yè)。對國家所需的重要產業(yè)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加以支持。二是要抓好特色經濟。充分利用市場的力量,實現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鼓勵因地制宜,發(fā)展特色經濟。三是要抓好分配機制。嚴格按照個人貢獻與個人所得正相關的原則健全分配機制,從而杜絕人浮于事、做假欺詐、投機取巧等不良風氣,形成一個注重生產、注重創(chuàng)造的健康環(huán)境。四是要抓好扶貧工作。要按照貢獻與分配正相關的原則進行賑濟,堅決杜絕那些在扶貧問題上不負責、不講影響、不講長期效果的任意施舍行為。五是要抓好金融信用建設。六是要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確保分配政策、產業(yè)政策、金融政策落到實處。七是宏觀調控要堅持依法進行。“凡牧民者,欲民之可御也。欲民之可御,則法不可不審。法者,將立朝廷者也?!保?1]八是要注重人才培養(yǎng)和使用。管子說,“終身之計莫如樹人”。[42]
在漫長的農業(yè)社會,農業(yè)生產一直是國家的主導產業(yè),由于受天氣、雨水、戰(zhàn)爭等因素的影響,呈現出不規(guī)則波動,國家的吞吐政策在調節(jié)這種不規(guī)則波動、緩解荒年危機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到了工業(yè)社會,工業(yè)產業(yè)開始逐漸成為國家的主導產業(yè),亞當·斯密看到了工業(yè)市場發(fā)育初期的欣欣向榮的和諧景象,提出了富民與富國存在內在和諧關系的自由經濟思想,認為每個人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最終會導致整個國家利益的最大化,一只無形的手為人類安排著幸福美好的生活。也許受到這種思想的廣泛影響,也許是工業(yè)發(fā)展還沒有達到相對過剩的危機水平,在很長一個歷史時期,市場在經濟運行中一直處于主導地位,到了19世紀出現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并導致了工人階級反抗資本主義的政治運動之后,如何避免或緩解經濟危機便引起了馬克思的極大關注,當然也引起了資產階級的密切關注,兩個方面都在努力尋找消除這種頑癥的藥方,但卻采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到了20世紀初,列寧沿著馬克思指引的方向,開始在新成立的前蘇聯實驗計劃經濟,過了十多年,也就是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開始自覺或不自覺地實施主動干預市場的計劃行為。前者的實驗結果是選擇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后者則突出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干預經濟的重要作用。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的另一個結果,就是使人們意識到金融資產相對過剩的時代的到來,意識到伴隨著實物資產的增長而出現的金融資產的過度膨脹,已經改變了宏觀調控的思路,貨幣政策或者金融政策的地位在上升,影響在擴大,經濟危機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已集中表現為金融危機了。從那個時代一直至今,這種格局并沒有發(fā)生根本變化,但是金融資產生產過剩的危機和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同時增加了,人們對于金融政策的創(chuàng)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大約是我們研究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基本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