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許多人類特質依賴于我們的社會生活。許多宗教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上帝所預造的靈魂。政府通過法律來界定我們的人性,它們宣稱個體是一個人--從在母體中孕育、三個月、出生或者其他時點開始。然而,如果我們認為人類的一些核心特質--諸如語言、自我、意識與心智--為所有的人類行動提供基礎的話,那么這些特質是如何呈現出來的?不管這些特質在我們一出生的時候是怎樣的,我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都會使之得以發(fā)展。顯而易見,我們通過社會使得自己變得更加完善;在論述我們的社會本質這方面,沒有什么論據比這個更有力了。
5 我們許多個體的特性依賴于互動。我們每個人不斷發(fā)展理念、價值、目標、旨趣、道德、才能、情感、取向,以特定的模式行動。這些個體的特性受到互動的指引。我們的社會、社區(qū)、家庭和朋友支持鼓勵我們朝某些方向前行,同時阻止我們向另外的方向行進。也許我們并不是別人對我們的期待的復制品,但是他人的期待與教導對我們生活中的選擇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6 最后,人都是社會行動者。這就意味著我們總會根據周圍的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動。確實,有時我們總是試圖對身邊的人施加影響,但是我們同時也試圖與他人溝通、勸阻他人或者至少調整我們的行動使得我們自己不受他人攪擾。然而,我們生活在周圍人身邊,我們的行動在心智上受到他人的塑造。作為社會行動者,我們必須給自己的行動一個"說法"。我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我們的行為部分地影響到身邊的人。
人類社會本質的這種中心性是社會學研究的起始之處。
我們的社會本質并不總是受到重視,其重要性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沒有加以關注。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哲學家們對前社會的人類狀態(tài)進行辯論。社會學的初學者也想知道,如果人們從來沒有出現在社會之中,那將會是怎么樣的。有些人認為在那種狀態(tài)中,我們可能是高貴的、美好的;也有些人認為我們可能會是野蠻的、罪惡的;有些人認為我們可能與現在一樣;另外一些人認為我們很難被稱為人類。
社會學家認為社會先于個人存在。所有人都在社會之中出生,社會相對于活動著的人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必備要件。甚至最早的人類也是依社會一定的法則出生的,他們必須被社會化并且相互依賴以求生存。我們不能想象人類脫離社會而存在、發(fā)展。社會先于我們所有的人。沒有社會,我們將不會以人這種方式存在。甚至在動物界中離我們最近的物種也是依賴于社會的。
人存在于社會模式之中
社會學視角的第二個特點是通過社會模式來理解人們。
我們生于特定的社會。對于個體的我們而言有生有死,但是社會在我們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并且在我們死之后仍然繼續(xù)存在。我們如何正確理解"社會"的含義呢?
很久以前,涂爾干認為社會是由"社會事實"構成的。通過這一界定他想告訴我們,社會是外在于我們而"在那里"的。一種無形的但卻真實的力量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對我們所有的人施加影響。今天,我們稱這些力量為"社會事實"或者"社會模式"。就如我們的生物遺傳對我們的影響一樣,這些真實的力量也是如此。就像物理學、心理學的"實在",同樣存在著一種"社會實在",這是一種新的力量,源自于個體之間的互動。說有些東西是社會的,也就意味著承認它們真的發(fā)生于個體之間。
我們以事情發(fā)生的比率為例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闡述。涂爾干從社會中分離出自殺率。每一個社會都有不同于其他社會的自殺率。事實上,這些比率長期來看是傾向于穩(wěn)定的,如果發(fā)生變化,那一定是由什么原因導致的。你我都出生于一個社會,而任何社會都有一個自殺率、犯罪率、出生率以及死亡率。我們進入大學后有相應的輟學率,我們結婚后有相應的離婚率。這些比率對于我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們的存在作為一種力量對我們施加影響,對于我們生活中的選擇而言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