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南海的鳥和世博會的啤酒

不分東西 作者:閭丘露薇


不過看完這位冒牌白宮記者的玩笑之后,我們來看一名真記者在她的報道以外的個人化文字,這是一個新的現象。自從有了博客以及微博之后,記者們的報道,已經不再局限于可以登上報紙,或者在電視屏幕上出現,這些運用社交媒體所展現的文字,這當然會增加更多個人的主觀意識和評論,也就是說,更像是一個人的日記。但正是這種個人化的記錄,往往能夠讓我們從這些不可能成為傳統(tǒng)意義的新聞細節(jié)里,感覺到更多的東西。

這名記者在Twitter 上的身份是“德國之聲”,她在2010 年5 月份跟隨德國總統(tǒng)克勒訪問了北京,并有機會進了中南海:

—我們正在前往中南海的途中。我、《明鏡周刊》的記者,還有德新社的一個記者正在穿越北京的街道。我們三個獲準進入一般情況下很難進去的中國政府所在地。超興奮!

—在中南海,一切看起來都還像是帝國時代。所有訪客只能從西北門進,部長們從西門進。那些紅色的皇帝們呢?他們從哪個門進?我們不知道,也沒人會告訴我們。

—中南海里的鳥叫得又響又好聽。記者們問,那些鳥是真的嗎?一個服務員說,是真的。不過當心!它們也拉屎!它們叫得比中國任何一個城市的鳥都好聽。

看得出來,“德國之聲”對于這個地方充滿了好奇,其實不單單是因為中南海對于外國記者來說充滿了神秘感,包括整個中國政府的運作,甚至是每個中國領導人,在外國記者眼中都充滿了神秘感。但是對于那些常駐在北京、經常采訪雙邊活動的記者來說,相信沒有人會有這樣重的好奇心—不管是中南海里面的車子,還是會場里面使用的掃帚,都成為“德國之聲”拍攝分享的對象。當然,這些細節(jié),對于中國受眾來說同樣有吸引力,因為能夠有機會看到中南海里面到底是什么樣的人,屈指可數。

離開北京,德國記者們和他們的總統(tǒng)一起參觀了上海世博會。我發(fā)現,也許他們是德國人的關系,他們能夠發(fā)現一些中國人,或是不懂德語的中國人很難會去留意的細節(jié)。

—德國館日開幕式上,還舉行了一場小小的歐洲古典音樂會。他們演奏的是莫扎特的曲目,可是,莫扎特不是德國人呀,他是奧地利人。不過,無所謂了。中國游客在排大隊等待時間過長,他們不僅責罵德國館的工作人員是“納粹”,連奧地利館和瑞士館的工作人員也被罵作“納粹”。(看來,講德語的都是。)

—看完中國館里介紹的內容,我們不禁會問:怎樣再度創(chuàng)建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呢?我們都很茫然。因為按照電影里所講的,現在所有的一切都已經相當和諧了嘛。

—德國館里的啤酒價錢真不敢恭維,小麥啤酒55 元,豪夫堡49 元,就算是慕尼黑人也喝不起呀。慕尼黑已經很貴了。

—克勒總統(tǒng)在一場討論會上說,世博會是一個讓人們相識的合適的場所。他認為德國斥資5 000 萬歐元參與這次世博會是一種正確的投資?!笆裁矗俊痹趫龅牡聡浾叩穆曇舳寂?,“就來修這些竹子搭的房子?”德國記者們驚恐地問。

—“不是,不是。”一位知情人士趕緊解釋道,“是全部的花費。在場的一個人說,那么就是說,我們現在不需要為歐元區(qū)的麻煩擔憂啦?

—我在世博園迷路的時候還偶遇了一位王教授, 他的頭銜是“Translatologe”,我還從來沒聽過這個詞。用漢語講就很簡單,他是德語系副主任,他為德語區(qū)的重要領導人擔任翻譯,明天會為克勒總統(tǒng)擔任翻譯工作。他還為“德國之聲”的一些員工提供過培訓!

—那個賣盜版海寶的四川小販跟我說,德國是個很受尊重的國家。克勒總統(tǒng)說,中國的國家領導人也對他說了同樣的話。很好!很好!那然后呢?

如何總結這次德國總統(tǒng)克勒對中國的訪問,這名記者的Tweets 里面有這樣一段:

—德國記者們剛剛進行了一場激烈的爭論。為什么我們的政治家總是迅速地就準備接受承認中國的事實。比如說在人權的問題上,政治家們好像很容易接受中國的人權情況異于我們西方的說法。

有爭論說對于這樣一個政治現實,即便在德國記者之中,大家都存有不同的看法,有些覺得可以接受,有些則會持質疑的態(tài)度。而同樣的,對于中國,在西方記者甚至是西方公眾當中,也會產生這樣的爭論。

之所以把一名假記者和一名真記者的觀察和感想放在這里,是希望和大家一起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偏見是怎樣來的,如何才能夠減少偏見。

很明顯,如果對一個國家缺乏了解,或者所有的認識都停留在某一個層面的話,就算有機會親身接觸,也很難產生準確的判斷;即便是用一種開放的態(tài)度去面對別的國家,最終也會因為文化或價值觀的不同而無法理解對方。就好像在中國館里,當我們用美好的影像讓大家來感受中國過去30 年變化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會不會有很多人存在同樣的疑惑?30 年之前的中國去了哪里?就算我們關注的就是過去的30 年,而現在展現出來的生活已經如此美好,我們的城市接下來還需要如何發(fā)展呢?

當然,這名德國記者之所以產生這些問題,是因為她在參觀中國館的時候,觀看的是《和諧中國》這部影片,而我坐在中國館里,觀看的則是陸川導演的《歷程》,這兩部八分鐘電影在世博會期間的中國館里交替播放。我總是在想,之所以要播放電影,是希望透過八分鐘的時間,讓觀眾感受到新中國的變化。其實對于中國受眾來說,只有那些年輕人才需要知道,在他們懂事之前,新中國是怎樣從成立之初走到今天的。因此在世博會上播放的影片,可能更多的是希望播放給外國游客觀看,讓他們感受變化中的中國。如果確定了受眾目標之后,那么以怎樣的方式才能讓這些不了解中國、卻又希望了解中國的人,在八分鐘里產生一種相對準確的印象呢?在這一點上,我覺得非常遺憾—如果這名德國記者觀看的是另外一部影片,應該就不會有之前的困惑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