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以憤怒當作鎧甲(4)

男孩不該走的路 作者:(美)丹·金德倫


勒有“全美最憤怒的男人”的惡名。有一天一名體育記者在采訪時跑到貝勒的跟前,并問他:“有什么消息嗎?”而他所得到的回答是:“去你的?!痹S多人都像貝勒一樣,總是認為這個世界無處不是威脅,他們最后會用暴力的態(tài)度來對待這個世界并不難理解。

暴力行為研究者肯?道奇(Ken Dodge)與他的同事們進行了一項研究,說明有暴力傾向的男孩經(jīng)常會誤解他人的意圖,看到其實并不存在的敵意,在感到威脅后“以牙還牙”,用敵視的態(tài)度響應,并認為他們自己的暴力行為是非常符合公平正義的反應。且讓我們將其中一個孩子稱為杰克,我們可以利用杰克來清楚說明當時的實驗。

杰克今年三年級,他與其他班上同學都在父母同意下參與這項計劃。實驗的時間是在放學后,這些孩子沒有在放學后就回到家里看電視,而是在一名年輕人的陪伴之下進入小房間,小男孩在房里所有的行動都會由研究者透過監(jiān)視器監(jiān)看。研究人員叫杰克看一卷錄像帶,影片中有幾個小男孩要一起完成某件工作,看完后杰克會被問幾個問題。

一開始,影片中有一個跟杰克年紀相仿的男孩坐在地板上,他正在用積木造一座高塔。研究員請杰克把自己想成是那個正在堆積木的孩子。之后,影片里出現(xiàn)另一個男孩,小男孩走過積木堆旁,然后碰倒了快要堆好的塔。當我們在看這部影片時,其實很難判別第二個小男孩的行為到底是不小心還是故意的,但讓我們來聽聽杰克的答案:

“發(fā)生什么事了?”

“那個小男孩踢倒了他的塔?!?/p>

“你可以再告訴我更多嗎?”

“嗯,這個小男孩走過來,然后把塔踢倒了?;蛟S他不喜歡另一個小孩?!?/p>

“你是怎么看出來發(fā)生什么事的?”

“他就走進來,然后踢了那些積木,你可以看到他就是這樣嘛!”

“你怎么知道他是故意踢倒的?”

“因為他不喜歡另一個小孩。”

“你怎么知道?”

“因為他踢倒了他的積木?!?/p>

“那,另一個男孩子應該做什么?”

“他不應該跟壞孩子玩,或者他也可以等下次壞孩子堆積木時把他的踢掉?!?/p>

并非所有觀看影片的孩子都會看到類似的惡意,有些會將事件解釋為意外,或者,即使他們懷疑第二個孩子可能是故意的,也不會強調(diào)要用暴力的手段加以反制。有暴力傾向的男孩容易將一個中立事件解讀為帶有敵意的威脅。

就像在這項研究中觀察到的,生活中有三個因素會使男孩子用暴力作為響應的手段。第一,就像在看錄像帶時一樣,有暴力傾向的男孩很少注意或利用相關(guān)的信息來解讀他人的意圖。就像杰克一樣,他們很少會使用有用的信息,而只是依賴他們自己的預期,不顧及相關(guān)的社會或情感訊息,他們也不會察覺到壞了事的男孩的面部表情或是音調(diào)的變化。第二,暴力男孩在曖昧不明的情況下較容易看到惡意。另一部影片講的是一個男孩子想要幫忙但最后卻弄巧成拙的故事。過程中有一些厄運發(fā)生,像是油漆潑灑到一件美術(shù)品上之類的,但具有暴力傾向的男孩一般來說很難知道別人付出的正面努力,他們只看到最后的損傷,并認為來幫助他們的男孩一定是帶有惡意。最后,這暴力男孩會對這些情形采取更多的惡意回應。他們很少考慮所謂“社會性合理的反應模式”(socially competent responses) ,也就是先討論問題,之后達成一個共識或是更清楚地彼此了解,而通常都是準備好以充滿敵意的姿態(tài),來對待周遭的人們。

從男孩子觀看錄像帶后的行為模式中可以進行預測,預估孩子們面對真實挑釁時的反應。如果一個男孩子已經(jīng)預期他人的行動充滿著敵意,總是看到他人的惡意,他也會采取以暴制暴的激烈行為。在實驗中男孩所面對的只是近似現(xiàn)實的威脅,一旦他們面對更大的敵意時,可以預見他們的反應將更為暴力。

策略與斷電器:教導男孩如何疏導憤怒

試著想像,在我們的文化里,我們會常常聽到、看到母親或小學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