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知道她們從小動蕩,憐惜愛女,于是大興土木,為玉真姐妹修建豪華道觀。而且派了許多歌舞女郎陪伴,并有退休宮女侍奉公主起居。道觀里有宮殿,還建造了很多山水景致,公主的開銷用度一律參照皇家標準。每逢明月當空,公主便邀朋會友;絲竹之聲、賞詩之笑,自然隨輕風飄出道觀,縷縷仙樂令人不勝神往。所以,公主名為出家,實則在搬離皇宮逃出禁錮后,都過上了更為逍遙自在的日子。而玉真年輕貌美、行動自由,加上唐代對女子的約束本來也少,所以,關(guān)于她的情事就漸漸浮出了歷史地表。其中,最令后人津津樂道的莫過于公主和李白曖昧的關(guān)系。而所有的捕風捉影都源于一首言之鑿鑿的詩。
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清晨鳴天鼓,飆欻騰雙龍。
弄電不輟手,行云本無蹤。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
李白《玉真仙人詞》
這首詩的大意是玉真仙人,常常去太華峰修道。在她修道的時候,清晨就會聽到雷聲滾滾,猶震天之鼓;狂風大作,如龍翻云海。她撥弄閃電也絲毫不會灼傷玉手,騰云駕霧更是來去無蹤。過不了多久,她就可以成仙得道,到時候王母娘娘也會親自出來迎接。
這首詩打著鮮明的李白烙印,瑰麗的想象,奇絕的比喻,即便明知是著意夸獎玉真公主,也可以讀出一份氣勢磅礴。
也許正是因為李白稱贊有術(shù),所以玉真公主非常高興,幾次在哥哥唐玄宗的面前推薦李白,終于為他謀得一席之地。
也有人考證李白曾幾次入住玉真公主的別墅,二人尋仙悟道、煉丹嗑藥,情誼非比尋常。更有人穿鑿附會,認為"大詩人和公主的婚外戀"曾經(jīng)引爆長安娛樂界。雖然這些多為傳言,但唐代公主們的自由、灑脫非別朝可比,倒為實情。
自長孫皇后開創(chuàng)參政議政的風氣,到武則天萬丈雄心成就帝業(yè),唐代公主們對于政治的熱衷與追捧也是其他朝代所罕見的。太平公主、安樂公主莫不如是。她們積極地發(fā)揮自己的才華,為大唐王朝血雨腥風的時代,增添了云蒸霞蔚的絢爛。不但政治上富有傳奇色彩,公主們的婚姻也極其自由。唐代公主再婚、再嫁高達二十多人,頻率之高,大有"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架勢。
而唐代女子們的自由,一方面得益于"五胡雜居"的生活給時代注入了富有活力的因子,另一方面也因為唐代的富庶與繁榮,為李氏王朝帶來了自信與開放。唐朝法律明文規(guī)定,"不和諧"的夫妻即可離異,其婚姻的自由度由此想見。但封建社會終究還是提倡從一而終的,在婚姻里,背叛同樣可恥。高陽公主私通辯機和尚,太宗得知后大怒,腰斬辯機,一并處死奴婢十幾人,責罵公主以示懲戒??梢姡麟m然貴為金枝玉葉,但同樣要遵守國法家規(guī),不能獲得完全的自由。強行胡鬧,說不定還會被遠嫁異邦,老死難踏中原半步。所以,許多公主寧肯出家,在求仙問道中過自己逍遙快活的日子。
唐代公主出家后俸祿更豐,且自由不少。道觀大門一閉,與世隔絕,如人間仙境。觀中往來無白丁,即便爆出什么風流韻事,也是與名流雅士的花前月下,后世記載下來,公主才子,自然又是一段佳話。單單玉真公主,就與大詩人李白、王維等爆出過不同程度的緋聞。
相傳,玉真公主晚年在安徽敬亭山修煉,而李白也住在安徽,并多次赴敬亭山拜望玉真。到底是李白感激玉真當年的舉薦,還是有什么未了的情愫,外人便不得而知了。只能透過李白的詩句,尋找一點當年的蛛絲馬跡。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李白《獨坐敬亭山》
有人說,李白一生漂泊,晚年獨坐敬亭山,抒發(fā)了自己的不平和落寞,也在自然的懷抱中得到了安慰。也有人說,李白最后的這段時光,早已淡泊名利,超脫塵世;相看不厭的不是敬亭山,而是山中的玉真公主。凡此種種,皆為推測,無從考證。但也有可考之事:
公元762年,玉真公主葬于敬亭山;同年,李白病逝,葬于敬亭山下的當涂縣。
三郎許我,一生的榮華和凋零
傳說楊玉環(huán)剛進宮時,發(fā)現(xiàn)后宮美女如云,她根本無緣見到皇上,所以終日愁眉不展。有一次,為了打發(fā)寂寞的春光,便到御花園內(nèi)賞花,無意中觸到了一片草葉,葉子立刻卷了起來。根據(jù)現(xiàn)代科學來理解,這是含羞草長期以來適應自然產(chǎn)生的應激性。但放在唐代,也算奇談怪事了。宮女們都很驚訝,一致認為是楊玉環(huán)美若天仙,所以花草都自慚形穢了,見到她不得不低眉折腰。唐玄宗聽說后,馬上召見了這位"羞花美人",見其果然絕色傾城,立刻封為"貴妃"。從此,后宮佳麗三千,三千寵愛集于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