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官本位”踐踏著生命思考的獨立性
“官本位”是中國文化至今未愈的痼疾。只有懼怕權勢,沒有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這種盲從與盲目的價值觀,使我們大多數(shù)人喪失了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考究生命價值的能力。一切的行為價值都以現(xiàn)實、功利為準繩,以統(tǒng)治者的價值標準為標準,大部分人甚至因此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即便有人不為功名利祿所困,面對強大的社會現(xiàn)實也只能選擇沉默。就如“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大詩人陶淵明,轟轟烈烈地辭官解甲后,所能做的也不過是歸隱山林,過起“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對世俗的黑暗與丑惡“眼不見為凈”。杰出的知識分子尚且如此,普通百姓更是別無選擇,只有繼續(xù)盲目與盲從。年代久遠,耳濡目染下來,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喪失了分辨是非和考究生命價值的能力。
曾有人發(fā)出這樣的感嘆:“我詛咒這千年的權力本位。但物質化的我又應邀加入這權利本位的盛宴,我手持華美的邀請函,還在人前炫耀呢?臨睡之前,我卻痛苦的詛咒這千年的權力本位和物化的自己”。而來到今天,這種文化缺陷并沒有得到重視與彌補,反而愈演愈烈。其中最明顯的是,現(xiàn)代教育中仍然嚴重忽視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智慧創(chuàng)造能力。下面我們來看下香港大學面試題給中國教育的啟示:
香港大學的面試題目“刁鉆古怪”,讓一些高分考生很不好回答。前幾天見到了近年來港大在內地招生的一些面試題,果然名不虛傳。細細琢磨之余,不由得就聯(lián)想到了現(xiàn)在的中國教育,不禁生發(fā)了無窮的感慨。這些面試題考察的內容五花八門豐富多彩。有要求考生密切關注現(xiàn)實的。比如:“你如何評價一個城市的生活質量?”“如何杜絕濫用急診導致費用激增?”如果考生平時不關心民生疾苦,不知道普通百姓是如何生活的,不知道人們看病到底有多難,即便知道這些問題的表象,如果不去進行深入的思考,這兩個問題也是很不好回答的;還有一些開放性很大的題目,如:“如果你跟胡錦濤總書記見面,你會跟他講什么?”由于官本位在中國的長期盛行,人們見了官總有點誠惶誠恐,這就需要考生有說真話的勇氣,在我們這個真話稀缺的環(huán)境中,平時缺乏訓練的考生,會說真話敢說真話嗎?
說實話,香港大學的這些面試題目確實不太好回答。不要說普通考生了,就是拿給一些文科老師,他們也不見得就能回答得多么有水平。據(jù)悉,去年,香港有些大學曾經(jīng)拒絕了有些地方的“高考狀元”,因為一面試才發(fā)現(xiàn)這些狀元只是分數(shù)方面的成功者,而社會素質和道德素質方面卻離優(yōu)秀相去甚遠。
不管這些面試題如何難回答,香港大學關注學生“社會情商”和“道德情商”的多元化、立體化教育思想,還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正如擔當考官的香港大學金融學助理教授劉俏說:“我們從來不在乎答案的正確與否,而是在乎學生如何表達他的答案。”在表達中,學生個人的社會素質、精神責任感以及公民道德見解得到了自然體現(xiàn),同時,一個創(chuàng)新型人才潛在的素質也得到了盡情展現(xiàn)。(王貴成:不默生主——騰訊博客)
目前,我們看到中國出現(xiàn)了這一極不平衡的現(xiàn)象:教育的普及帶來了知識的增加,現(xiàn)代的科學發(fā)達和經(jīng)濟繁榮給中國人帶來了物質生活上的方便和享受,但在與個人生命同樣息息相關的個人精神責任感及生命的價值、奮斗的目標等等課題,幾乎無人提及以至完全不知所向。孩子們從小與這些生命課題隔離開來,不曾接觸,當然就更不會明白與生命相關的社會素質課題。
4從眾心理影響對生命的探究
因為常年生活在這樣文化熏陶當中,日子久了,中國人自然產(chǎn)生了一種茍且心理。常常聽年輕人說“郁悶”,所謂郁悶的情緒往往掩蓋著厭惡,恐懼和無奈種種潛臺詞。即便是那些先富起來中的某一部分人,他們的快樂指數(shù)往往也并沒有與財富的增長成正比,反而一邊追求物質上的自大炫耀,一邊難抑精神上的自卑、自私及冷漠。因為常年從事青少年教育工作,我時常聽到家長抱怨:“社會是個大染缸,把我的孩子都帶壞了?!蔽一卮穑骸拔覀兌际巧鐣斨械囊环肿?。讓社會成為一個好的染缸或是壞的染缸,每一個人都責無旁貸?!闭^: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涩F(xiàn)實是,大部分人在講這句話的時候,潛意識里仍覺得社會的黑暗及冷漠現(xiàn)狀與自己無關,匹夫僅僅是指他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好漢不吃眼前虧”;“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這些觀念和教育在一部分上輩人“誨人不倦”的教導下,也早已經(jīng)深入人心,根深蒂固,成了現(xiàn)代中國人,人際之間疏離冷漠的理論依據(jù)。
該改變了。讓“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人善被人欺,馬騸被人騎”“女人不狠位子不穩(wěn)”。這些生存法則徹底從我們文化中消失吧。近讀張鳴先生一篇博客,頗有深度,愿與讀者“奇文共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