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原生家庭中生命教育的缺位(1)

為了生命的尊嚴:有一種愛,讓我們不再陌生 作者:(新加坡)慧汝


許多為人父母者僅僅賦予孩子肉體,卻往往缺乏使孩子生命健康充實的能力。“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边@近乎本能的行為,很多動物都可以做到。有一句名言:“至要莫如教子,至樂莫如讀書?!钡拇_,縱有萬貫家財,如果不會教育孩子,那些財產僅僅是過眼煙云;縱有千般希望,如果只知一味寵愛孩子,那些希望也只是泡沫!不僅不能夠承載希望,創(chuàng)造輝煌,反而還會殃及孩子一生。

1愛孩子,母雞也會,重要的是教育

在中國孩子的成長歲月里,有些父母給予孩子更多的是怕吃苦、怕吃虧、功利性,自我為中心式的影響?!安辉S這樣,不許那樣,這個危險,那個可怕……”而自我中心式的原生家庭影響及溺愛所帶來的后果非??膳隆?/p>

幾年前發(fā)生的云南大學學生馬加爵案件就是自我為中心式原生家庭教育的典型案例。

當年案件告破后,云南大學一位姓李的老師曾出具了標題為“不是因為貧窮”這樣一篇心理分析報告:

現(xiàn)在社會上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缺乏情感體驗,不愿與他人交往。他們不懂得,社會生活本身就要求必須與他人協(xié)調、與他人合作。他們盡管極其聰明,但是自以為是,惟我獨尊,極端自私,不知何為自我約束或遵紀守法;他們可能因為一點點小事去算計他人,甚至精心策劃謀殺過程,他們不僅沒有用自己的才華為社會作出貢獻,相反,精密的犯罪設計給社會帶來巨大的危害,同時也給他人帶來痛苦。

像馬加爵現(xiàn)在認識到的,人生的意義在于人間有真情,其實每個人活著都不單單是他自己的事情,有他父母對他的愛戀和牽掛,有老師對他的期待,還有周圍朋友和他友好相處的關系。

馬加爵的爸爸媽媽非常愛他,他自己也承認,父親一個指頭都沒動過他。他還有一些親戚,都對他非常好,他感受了很多人對他的好,可是他對別人沒有做什么,他也沒有形成為別人付出的意識和感受。到了學校之后,他還在敏感地體察別人給了他多少。他總是接受別人的情感,也能記住別人的情感,但他從來沒想反過來為別人去做什么。

我問馬加爵,你活著什么東西最重要?他說,第一是快樂,第二是親情,第三是錢。這證明貧困不是他的主要犯罪動機,他已經(jīng)認識到親情的重要了。如果有一個很好的環(huán)境,一個很好的心理指導,或者如果他大姐在他身邊,他可能不會犯罪。

如果把這個問題歸到貧困上,不僅僅是對于這個問題的不公平,也是對受害人的不公平,而且可能會對社會帶來一個負面效應。

心理疾病如同生理疾病,既有慢性病、終身性疾病,而更多的是一時性的急性病癥,后者若不及時治療,如同闌尾炎、急性肺炎一樣,也會奪去人的性命!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也同樣,若不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予以干涉,必然會釀出馬加爵之類的案件,還會有大量的自殺、情殺等案件出現(xiàn)。

事實也證明了李老師的預見,清華大學四年級學生劉海洋先后數(shù)次用硫酸潑傷北京動物園的5只熊,復旦大學三年級研究生張明明殘酷虐貓令人發(fā)指,當這一幕幕悲劇陸續(xù)曝光后,無不引發(fā)輿論一片嘩然,名校學子身上的光芒已然褪卻,留下的只有人們的困惑和不解。2010年3月30日,曾以川西某縣城第一名的身份考進四川大學的曾世杰,在學校的明遠湖邊用刀將一名女生殺死,另外還刺傷了兩名男生。接受訊問時,曾世杰說殺人的原因是:“有人嫌我長得丑,受不了歧視?!彼淖靼甘址ㄅc案后的陳述無法不讓人與馬加爵聯(lián)系起來。

縱觀這一系列事件,在剖析他們畸變的性格成因時,家庭教育上的缺失成了不可忽視的共同點。這是一群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灌輸下長大的一代,原生家庭將他們培養(yǎng)成大學生,卻沒有教給他們寬容、體恤和慈愛的心,更不曾把對生命的尊重植入他們的骨血,于是殘酷到近乎冷血的性格缺陷在特定的環(huán)境——大學校園里放大,扭變,并最終走向偏激的自我畸變和毀滅。

我們不妨再來看原生家庭的溺愛產生的惡果。

前段時日,國內各大論壇上正在熱議一件事情,“中國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朱堂鄉(xiāng)一23歲小伙子楊鎖因為從小被嬌生慣養(yǎng)而懶惰成性,父母去世后,他有活兒不干有事難當,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村里人給他的肉、菜一直放臭也不做來吃,最后活活餓死在家中。以楊鎖這個真實故事為題材的電影《罪愛》,目前正在羅山縣拍攝。這種極端例子的普世意義就是告誡家長們別那么溺愛孩子?!保〒?jù)《大河報》)

我們常常說“窮人孩子早當家”,其實未必,溺愛不是富人的專利,或者說是否過度嬌寵孩子,與家庭條件沒有直接關聯(lián),而取決于父母是否擁有健康的育兒觀和對孩子未來真正負責的意識。有評論指出:

悲劇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但楊鎖短暫而又無意義的一生可謂是悲劇,他是悲劇的主角,又是悲劇的最大受害者,罪魁禍首當屬他已去世的父母:楊鎖8歲的時候,父母出門還用擔子挑著,不讓他走路;上學后楊鎖不做作業(yè),老師批評一下,父母就找到學校;年歲漸長,楊鎖也試著干活,父母卻阻攔,要他玩去……在這樣的溺愛和家庭氛圍下,楊鎖無疑‘被寵物化’了,基本喪失生存能力也就不足為奇。所以,與其說楊鎖是在紛飛大雪中餓死,不如說死于他父母長久以來病態(tài)的溺愛。

另一極端“理智”管理教育孩子的模式就是什么都管,有時是強制甚至是粗暴的。最近,有許多自認為“受害不淺”的孩子們在網(wǎng)上抱成一團,共同聲討集體批判父母:豆瓣網(wǎng)上的一個熱門小組“父母皆禍害”,目前已經(jīng)有近2萬名組員。該組成員出生年份從上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尤以80后為主,卻都自稱“小白菜”,他們渴望擺脫父母的束縛與控制,也憧憬家庭的幸福和完整,但在網(wǎng)絡上,他們的話題多在討論父母對自己的傷害,他們彼此安慰,相互支招反父母。親子溝通不力,問題出在哪?“父母皆禍害”的主群中左輪是這樣說的:“反對不是目的,而是一種積極手段,為的是個人向社會化進一步發(fā)展,達到自身素質的完善。我們不是不盡孝道,我們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無知、無理取鬧父母的束縛和戕害。這一點需要技巧,我們共同探討?!?/p>

不說別的,單是這個小組的名稱,就足夠讓為人父母者寒心。我們是受著“母愛偉大”“父母無私”觀念教育長大的一代,我們從小會背的詩句是溫暖深沉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把偉大、無私的父母輩當作禍害,不說忘恩負義,至少也有悖人倫。千千萬萬父母們在納悶,誰家的孩子不氣人,誰當父母不犯錯?怎么自己就成了孩子眼中的“禍害”?

其實無論是楊鎖事件,還是“父母皆禍害”引發(fā)熱議,說到底,就是父母對子女如何教育的問題。當然,世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育模式。讓我們來看看比爾·蓋茨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