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中、下層干部們的表現(xiàn),則可以用“豐富多彩”來形容,興奮、冷靜、低沉……種種的情狀都有,尹凡接觸的干部當中,更多的是覺得這是河陽市反腐敗斗爭的一場勝利,不過,尹凡一次乘小車上班,在辦公樓前下車時瞥見一眼接待科長程雪萍,發(fā)現(xiàn)她臉色有些枯焦泛黃,一副心思重重的樣子,與慣常那種光彩照人的形象判若兩人,就知道她這段時間內心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
而民間對史朝義案件的反映就更多了,尹凡從各方面的渠道聽到有放鞭炮的、有擺酒慶賀的,也有說怪話的,有一次尹凡回陽谷老家看望父母,聽弟弟冒了這么一句,講他在鄉(xiāng)里聽人說“這還不是他們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結果,與我們老百姓何干?”的話,讓尹凡感到民眾中存在的某種灰色觀念。盡管從尹凡的身份來看,這類話很不中聽,但尹凡又不得不承認,民間存在的這種情緒并非空穴來風,與河陽這些年腐敗案子不斷發(fā)生有相當大的關系。
反腐敗任重道遠,這是中央文件上反復強調的一句話。中央文件是正面說,民間議論是反著說,上下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其實是一致的,尹凡這樣想。
在史朝義被拘若干天后,人們的話題便從案件本身轉移到誰來接替市長一職上面。各個地方都是如此,每當地方主要領導更替,猜測、議論相當之多,官場上不說,市井街巷的平民百姓也會關注這個話題,因為主政者觀念不同、方法和手腕不同,對一地造成的影響是誰也否認不了,而且無法置身事外的。尹凡作為常務副市長,當然是人們猜測的對象之一,而他的老同學如巫軍、賈新、吳心仁等,固然把希望放在他身上,公務員當中,如組織部的副部長喬敏、交通局副局長卞虎、人事局調研員馬蘭等等都通過各種渠道向他或明顯、或隱晦地表達了希望他能努一把力,接替市長職位。尤其是卞虎,當年陪著他一起上省交通廳爭取項目,自認為在疏通渠道打通關節(jié)方面曾給尹凡上過一課,便自告奮勇,抱著當一回出頭鳥的目的,專門乘著雙休日跑到省城,到尹凡家里“勸進”。他說,我知道尹市長你過于自尊,不肯跑官要管,但你要為我們哥兒們考慮,更要為河陽的老百姓考慮呀。我們河陽正因為連續(xù)出了一些貪官、庸官,才導致發(fā)展落后,大家對繼任者能不能干好市長這個活都抱有擔心。我們這些黨校同學最看好的就是你老人家(盡管尹凡與卞虎年紀相仿,但卞虎用這么一個充滿民間意味的詞,是在既顯示對尹凡尊重的前提下又表達對尹凡的親昵),無論人品還是才干還是現(xiàn)有條件,其實最有利,你可千萬不要因為自己做翹,能爭取而不去爭取,辜負了河陽幾百萬人民群眾的希望哦!
卞虎這番話亦莊亦諧,用一種玩笑的方式把自己的意思赤裸裸地表達了出來,讓尹凡不好批評、責怪他。尹凡當然知道,卞虎的話代表了河陽相當一部分干部的想法。在河陽,無論民間還是官場,多數人都這樣認為:在目前這種行政體制下,地方長官的意志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一地的經濟和社會格局,甚至影響每個人的切身利益,這是中國自古以來明君政治和清官政治的一種心理情結和思維模式,至少在目前,還沒有誰能夠改變這種情勢。
回到尹凡自己。尹凡雖說還沒有當過一個地方的主官,但畢竟在各個層級都干過,經濟工作也有所涉及,他看出,所謂搞經濟工作并不像有些人講得那么神秘,必須要有多少實干經歷云云。他親眼看到一些從基層一步一步干上來的官員,面對新的崗位、新的工作環(huán)境,做起事來還是那慣用的三板斧,不知因時、因地制宜,不知有所變化、創(chuàng)新,反倒每見陷入削足適履、枘鑿方圓的誤區(qū)。而有些從事黨務工作的干部調到經濟管理崗位后,由于長期做人的工作,一來對于政策把握十分準確到位,二來識人察人能力較強,善于調動下屬的積極性,在推進工作上反而更勝一籌。當然,后一種人往往會有他們自己的弱點,但主要是個性上的,而不是職業(yè)和知識方面的。從回到河陽當史朝義副手這段不算長的時間里,他已經看出,市政府許多事情要是按照自己的設想去處理,其結果會更好,但史朝義卻用強力手段推行自己的意志,既達不到工作效果,還影響了市政府的聲譽,就沖這點,他同意卞虎的看法,要是自己擔任市長,一定不會比史朝義干得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