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開業(yè)建筑師之一。他創(chuàng)辦的 貝聿銘事務所 事業(yè)興旺,完成了許多重大的建筑設計。
貝先生于1917年4月生在廣州市,祖籍為江蘇省蘇州市。1944年,貝先生考入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成為現(xiàn)代建筑大師格羅庇烏斯的學生。貝先生就是在這位現(xiàn)代建筑巨頭的指導下形成了自己的建筑觀。
1955年開始,貝聿銘先生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設計事務所,開始在許多重大設計項目中大展宏圖。20世紀60年代建于美國科羅拉多州落基山脈之中的國立大氣層研究中心是貝先生的名作之一。
貝聿銘先生幾乎榮獲了世界建筑界所有的重要獎項,他的建筑作品遍及全世界。70層的中銀大廈在香港高層建筑群里一枝獨秀,風采獨特,融合了東西方文化風格,創(chuàng)作出的藝術杰作具有強烈的個性特征。這幢70層的摩天大樓拔地而起,呈竹節(jié)形,其靈感來自 竹子節(jié)節(jié)高 。萬花筒式多棱形水晶體構成大廈的獨特風格,就像一顆光芒四射的巨大寶石。東西兩側精心布置了花園綠地,可謂匠心獨具。這一杰作就是出自貝聿銘先生之手。
國際上的建筑設計有多種學派,有人問貝先生: 中銀大廈的建筑設計屬于哪派 貝聿銘笑笑說: 設計每個建筑物都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fā) 玻璃金字塔在盧浮宮可以造,若在故宮擺出,一定失敗,因為國家的歷史、文化不同。同樣,這幢大廈(貝聿銘先生這里指的是中銀大廈),在香港可以造,在北京、上海就不能照抄,不是那里不可以蓋高樓,但設計不能一樣。
1983年,貝聿銘先生在構思設計中銀大廈時,到香港實地考察,苦苦思索,由于中銀大廈的地皮離海稍遠,周圍又有其他高樓,所以,不向高空發(fā)展,蓋出的大樓會屈居其中。貝先生認為,有了派,容易束縛自己的手腳。他并不否認,設計多了,無形之中也會顯露自己的風格,因此,他強調: 要說派的話,我是因地制宜派。
因地制宜 ,就是指根據(jù)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辦法。 要作具體分析,要根據(jù)周圍環(huán)境或當時的客觀條件作決定,切忌千篇一律,一概而論。貝聿銘先生設計的香山飯店,搞低層的;改建法國盧浮宮時,向地下發(fā)展;中銀大廈,則向高空升級。正是 因地制宜 ,讓貝先生的建筑設計風格多姿多彩,使他不僅成為一位建筑藝術家,而且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y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