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目錄(1)

歲月無痕:中國留蘇群體紀實 作者:單剛


自序

一九八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早上七點四十分,十七歲的我,作為中蘇關系解凍后國家第一批派往蘇聯(lián)的大學生,登上了北京開往莫斯科的列車。列車徐徐啟動了,并且越開越快,而父親仍在追著火車跑,邊跑邊向我招手,可終于什么也看不見了。剛剛與父母親人瀟灑道別的我忍不住痛哭失聲,心里竟是那般茫然,不知這隆隆列車要將我?guī)У皆鯓舆b遠而陌生的國度……

第一章 大浪淘沙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一批壯懷激烈的青年人,來到莫斯科探求中國革命的道路。大學校園內的狂風驟雨,引導他們從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第二章 烽火綠洲

這是一群特殊的老人。他們彼此之間用流利的俄語交談;他們相互對待如同兄弟姐妹;他們對俄羅斯的文化、飲食有著深深的依戀;他們稱蘇聯(lián)為自己的故鄉(xiāng)。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國際兒童院的孩子”。

第三章 開路先鋒

時間一天天地飛逝。二十一個年輕人在勤奮學習的同時,心情陷入了深深的惶惑中。進入蘇聯(lián)最高等學府深造的希望,似乎越來越渺茫了。

第四章 決策

一、 “一邊倒”

毛澤東宣布,即將誕生的新中國要全方位地站在蘇聯(lián)一邊,實行向蘇聯(lián)“一邊倒”政策。他說:“一邊倒,是孫中山的四十年經(jīng)驗和共產(chǎn)黨的二十八年經(jīng)驗教給我們的,深知欲達到勝利和鞏固勝利,必須一邊倒。積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經(jīng)驗,中國不是倒向帝國主義一邊,就是倒向社會主義一邊,絕無例外。騎墻是不行的,第三條道路是沒有的?!?/p>

二、 以俄為師

新國家的建設,急需大量具有專業(yè)技術水平的建設和管理人才。決策者很快意識到,現(xiàn)有人才水平和人才儲備,與日新月異的需求相差甚遠。

三、 歷史意義

“按照我們所最急需的門類,最迅速地派遣若干組專家、優(yōu)秀的科學工作人員和優(yōu)秀的大學畢業(yè)生到蘇聯(lián)和其他國家去作一年到兩年的實習,或者當研究生,回國以后立即在科學院和政府各部分別建立發(fā)展這些科學和技術的基礎,并且大量培養(yǎng)新的干部”是使我國的科技水平達到世界其他大國的最迅速有效地的道路。

第五章 夢開始的地方

一、 緣起

沒有任何語言基礎,沒有任何精神上的準備,新中國的第一批留學生,猶如一群赤手空拳的戰(zhàn)士沖上了前線。

二、 留蘇預備部

從一九五二年到一九六零年,留蘇預備部在新中國教育的的歷史星空中如流星般短暫。然而,就在這短暫的時間里,從它的懷抱走出了不勝枚舉的新中國領導人、科學泰斗、學者名流,還有無數(shù)為祖國建設做出卓越貢獻的各行各業(yè)的骨干。這里,銘刻了他們矢志報國的豪情;這里,留下了他們的艱難求索的足跡;這里,是眾多新中國未來棟梁之材放飛夢想的起點。

三、 優(yōu)中選優(yōu)

到了發(fā)榜的時候,別的同學都陸續(xù)收到了錄取通知書,可是籍傳茂的通知還遲遲不來。他平時學習成績優(yōu)秀,考的也挺滿意,應該不會有什么意外吧  籍傳茂和家人有些忐忑不安。

四、 “過三關”

留學生的選拔工作,事關國家的未來,是一項無比嚴肅的政治任務。因此,有關部門嚴格遵循一套嚴格得近乎苛刻的選拔標準和工作程序,以確保遴選出最可靠、最優(yōu)秀的未來建設者。選拔條件是如此嚴格,以至于當時有一種說法,叫做“夠得上入黨條件,卻不一定夠得上留蘇條件”。

五、 “填鴨式”教學

早晨八點,同學們開始上課,除了中午一個小時午休時間,課程一直延續(xù)到下午四點半。下課后,老師離開了,可是教室里仍然座無虛席。學生們在上自習。每個人都在各自高聲朗讀。教室里聲浪滾滾,可是居然各學各的,互不影響。

六、 伙食之好是出了名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