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王石對萬科的減法操作卻是從萬科的“務虛會”拉開序幕的。
1993年1月,萬科管理層在上海召開務虛會,對自1988年底公開發(fā)行A股以來公司的發(fā)展進行了總結和反思。即使預感到了房地產整體可能趨轉的形勢,王石和萬科管理層仍然正式決定放棄以“綜合商社”為目標的發(fā)展模式,提出了加速資本積累迅速形成經營規(guī)模的發(fā)展方針,并確立了城市居民住宅為公司的主導業(yè)務。
就在房地產在萬科經營業(yè)務中的主導地位取得共識之后,萬科的“減法”戰(zhàn)略也就正式成形。按王石的說法,萬科的“減法”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退出與住宅無關的產業(yè),從多元化經營向專營房地產集中;二是收縮住宅產業(yè)戰(zhàn)線;三是減少房地產業(yè)產品的品種,從房地產多品種經營向住宅集中。
隨后的1994年,王石和萬科管理層提出以城市中檔民居為主,減少在房地產上的開發(fā)品種。在這之前,萬科在房地產上的開發(fā)品種包括住宅、酒店、公寓、別墅、商場和寫字樓。此時王石希望經過收縮,使萬科成為一家只經營住宅的房地產公司,與那些從住宅產業(yè)轉而進軍酒店和寫字樓的房地產公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到了1995年底,王石再次率領萬科回師深圳,從已經開發(fā)住宅項目的13個城市削減到深圳、上海、天津和北京等幾個城市。
王石主導的收縮是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的:
一是賣掉公司。比如萬科原來擁有的銀都系列,它在成都、石家莊、青島都有項目,在收縮的過程中,就把股權轉讓給了合作方。二是進行留守,但不再開發(fā)新的項目。這種方法也是主要的方法,在沈陽、鞍山、大連等城市,萬科都是采用這種方式,直到1999年再次擴張。這種適時的調整,使得萬科進入的城市連成了線,似乎迎合了王石特有的期望。如在北方,沈陽、大連、北京、天津形成了環(huán)渤海的曲線;而長江三角洲的上海、南京、南昌也結成了一個整體。
說起這些轉變的過程,王石后來有總結:“一開始的跨地域擴張帶有一定的盲目性、隨機性。所謂的盲目性,就是當時除了把上海、北京作為必須要進入的城市之外,對其他的城市都不是很明確,只要有機會就會往里投。既然是盲目的,投哪個不投哪個,也就帶有一定的隨機性。萬科從13個城市收縮到4個城市,為的是集中資源?!?/p>
到1996年底,萬科的“減法”戰(zhàn)略可用如下特點概括:
資源方面:萬科的資源已從13個城市集中到5個城市,即資源向三個直轄市和一個特區(qū)集中(北京、上海、天津和深圳),再加上由萬科控股的銀都集團所在的成都。王石后來回憶說:“我們選擇這5個城市的主要依據是:地產綜合價格指數、住宅價格指數、地產投資規(guī)模、開工面積、商品房占城市建設比重和個人購房率?!?/p>
其中,深圳地區(qū)被作為一個重點。王石認為,在全國范圍內看,深圳是房地產市場發(fā)育最成熟的地區(qū),1996年個人購房率已達85%,市場也正如萬科1995年第四季度預測的那樣走出了低谷。當時深圳每年的住宅需求為2萬套,且市場需求每年以15%的速度遞增,萬科的開發(fā)量只占整個市場的3%,而王石的目標份額則是希望達到10%~15%。
產品結構方面:開發(fā)重點從寫字樓、商場向住宅轉移。1995年,寫字樓、商場占萬科在建項目面積的%,住宅只占%;1996年住宅占到%,寫字樓、商場占到%。如同王石所說:“這一調整對于萬科今后的長遠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也是符合深圳市1996年地產市場的變化的?!?/p>
這期間,對于非核心業(yè)務,王石和萬科管理層堅決進行了資源重組,直到2001年把辛苦十年打造的名牌零售業(yè)公司――萬佳百貨――全部售予華潤創(chuàng)業(yè)才算告一段落。與此同時,王石在加法上也做得徹底,只是這時的“加法”已完全不同于先前萬科進行的“加法”之作,其結果是萬科的土地儲備增長迅速。
正是這種一加一減,萬科的單一地產業(yè)務調整基本到位,隨即開始的就是萬科后來的“地產擴張”,直到形成中國“第一地產”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