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學
儒家是中國最主要的哲學,對中國人的觀念、信仰、生活、藝術(shù),以及中國的政治、社會、教育、家庭,都有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儒家是中國最主要的哲學,對中國人的觀念、信仰、生活、藝術(shù),以及中國的政治、社會、教育、家庭,都有深刻而廣泛的影響。不談儒家,就不可能明白什么是中國文化,也無法認識中國人的性格。然而,正因為如此,儒家的面貌也就不易厘清了。
厘清的辦法,最好是回歸孔子與孟子,探討他們原本的見解。儒家關(guān)懷人的安頓,從安居樂業(yè),教化普及,到相互責善,提升價值。它的人性論特別完備周全,簡單說來,主張三點:一、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二、人人都“應該”成為圣人;三、每一個人在努力成為圣人時,都自然會“幫助別人”也走向正途。在此,“圣人”一詞令人望而生畏,連孔子也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
的確,若以它代表完美人格來說,人間沒有圣人,因為只要活著就可以更完美,反之,只要活著也隨時可能退轉(zhuǎn)墮落。所以, 我們在此以“圣人”指稱“境界”及“過程”。境界可以懸為目標,讓大家期許去追求,過程則是當下在每一事件上要求自我完美,就是孔子所謂的“修己以敬”。換言之,儒家認為人并不是完美的,但是內(nèi)在卻有動力,要求自己走向完美。配合的措施則是合理的政治制度與教育機會。凡是符合上述立場的,都屬于儒家學者。
我們再針對人性論,提出以下三點說明。
第一,人性是向善的?!跋颉贝砣擞凶杂?,可以選擇?!吧啤笔侵浮叭伺c人之間適當關(guān)系之實現(xiàn)”。當人行動時,內(nèi)心對自己的選擇會有自發(fā)的反應與判斷,若選擇“行善”,則覺心安,否則心即不安。心之安與不安,并非由后天習得,而是與生俱有的能力。所謂“與生俱有”,是指人的生命成長過程,必由“生理、心理、倫理”依序開展。生理上長期的幼兒依賴,使子女對父母在心理上會有特別敏銳的依存感受,由此而生不安及不忍。此所以“孝”是儒家教育的基礎。作為行為規(guī)范的“倫理”,則是為了助人完成心理傾向者,而非為了禁人為惡而已。其次,“與生俱有”的根苗,很容易受到后天環(huán)境的壓力與誘惑而扭曲,以致常有遺忘本心的情形。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鼻宄赋觯航逃哪康脑谟诎咽サ男恼一貋?。既已失去,如何可能找回?原來這是比喻用法,用以表示人性向善。只要得到機會并且自己愿意,內(nèi)心向善的力量就會在每一次新的選擇時發(fā)出指示,讓自己回歸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