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九點領(lǐng)導(dǎo)力(11)

人本教練模式 作者:黃榮華


前面說過,沒有人能剝奪你的終極自由,你通過選擇成為"你是的人",你才是自己的建筑師。自由和責任是一體的兩面,你選擇了自己,就必須為自己的生命、行動以及不采取行動擔負起全部的責任。

負責任的人才能夠享受到真正的自由。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這句話,有些人認為很多事情與自己無關(guān),他們不去關(guān)注,不去研究,當情況變化,需要他們投入這些事情的時候,卻無能為力。負責任的人,把自己置身于各種聯(lián)系之中,在心態(tài)上擔負責任,在行為上積極主動,負責任的心態(tài)為人們帶來人生中重要的決定權(quán),帶來操之在我內(nèi)心的自由。

既然負責任是一種心態(tài),那么它的內(nèi)涵是什么 教練模式認為,人之所以不愿意負責任是因為存在分別心;負責任不是通過外界的強迫而產(chǎn)生的,只有當一個人內(nèi)心愿意,才能真正負起責任;負責任同樣可以被感受到,那就是一個人心態(tài)和行為上的主動。

無分別心分別心"一詞來自佛法。佛教認為,人世間的一切煩惱和痛苦都來源于人的分別心。佛典中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就是說現(xiàn)象世界中的一切差別,都源于人們的這種分別心?!缎判你憽氛f:至道無難,惟嫌揀擇。揀擇就是分別心,你我就是分別心,它的最大特征,是分彼此,經(jīng)常在"我,我所"的思維上做反應(yīng)?!督饎偨?jīng)》所說"人相我相眾生相",就是分別心。

人一有分別便紛然失心,動靜來了,善惡來了,煩惱來了,喜歡不喜歡也來了。一般人的意識常常隨著"六塵"的種種形態(tài)而起分別(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例如:這個人長相丑陋,我很討厭;這個人聲音粗啞,我很厭惡;這個人身有臭味,我很惡心;這個人干盡壞事,我很仇視;這個人身體殘障,我不喜歡;這個人邪思邪念,我很反感。心有分別,就會生出好惡與煩惱。

大乘佛教認為,要得到徹底的解脫,就必須以無分別的、平等的"般若"智慧,從根本上去除人們的分別心,這就是《金剛經(jīng)》中所謂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祖告訴大家,平常心就是道。平常心就是不起分別心,管你什么生死涅槃,善惡美丑,饑來吃飯困來眠,該笑就笑,該哭就哭,任運自在,自在任運,這就是平常心。

有分別心常常讓人陷入痛苦和煩惱。父母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比較,才會強迫孩子變成"別人的"孩子。許多人生活在分辨中,用財富作為幸福生活的標準,同人比較,有了"看上不看下"的失衡心態(tài)。

分別心從何而來 答案可能會讓很多人不安,分別心來源于知識。我們生下來的時候,沒有對錯和善惡的標準,是社會和別人教會了我們這種標準,外在知識學(xué)得越多,分別心就會越大。知識教人起分別心,在知識領(lǐng)域,人們會因此迷失了自我。彌勒菩薩說:"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

依識染,依智凈。染有生死,凈無諸佛。"因此,禪宗否定一切分別意識,不容許意識分別來參與其中。

解釋起分別心這個概念很容易,但能否不起分別心則是另外一回事。

它不屬于知,而屬于心態(tài)上的行動。我們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不可能不學(xué)習(xí)知識,知識和工具讓我們適應(yīng)這個社會,然而,人要不起分別心,就需要憑借人的本性來生活。所以,就像我們的人本模式,內(nèi)修與外學(xué)同等重人本教練模式要,只有通透地了解自己,了解"人",分別心才會逐漸消失。去除分別心,才能夠為任何事情負責任,才能在負責任的那一刻體驗到內(nèi)心的自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