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匱乏的記憶

非常識 作者:謝勇


這是無數(shù)個關(guān)于中國票證經(jīng)濟的敘事版本之一:“1950年,新中國面對戰(zhàn)亂之后幾近崩潰的經(jīng)濟,開始醞釀糧食的計劃供應,以滿足全國人民的溫飽。1955年,全國第一套糧票正式流通,拉開了中國長達38年之久的‘票證經(jīng)濟’的帷幕。一直到1993年,糧票、布票等票證才正式離開中國歷史舞臺。”

事實上,不少人對于票證的記憶很灰色卻很美好。因為匱乏,吃到一根奶油冰棍就可以幸福上幾天,看一場電影,會一遍遍回味其中人物的一顰一笑,會為其中妖艷的女特務性奮不已。而今天,究竟有幾餐飯值得回味?傳媒人龔曉躍說過一句很牛的話,叫“找對的人,吃對的飯”。這個口號對于當下的中國人來說,實在很難做到。以前聽人民大學周孝正先生講他們正在進行的幸福指數(shù)研究,我心里面就一直在懷疑,如果真用這個標準來理解人類社會,是不是與我們接壤的東邊那個國家排名世界第一?因為他們嘴里反復念叨著,全世界人民都在羨慕我們……

羨慕我們的話中國人不會陌生,多少年前我們也用自己的嘴唇反復吟詠過,所以今天聽到,會有說不出的復雜情感,親切、含淚、僥幸、厭惡……這其實是我們對待自己過去成長的一種復雜體驗。

改變是從擺脫票證開始的。1978年廣東省芳村最先放開河鮮、蔬菜、塘魚價格,以農(nóng)產(chǎn)品價格作為改革傳統(tǒng)價格體制的突破口,率先在全國有計劃地放開價格。1985年以后,廣東放開魚、肉、菜等重要副食品價格的同時,放開了大量工業(yè)消費品價格,在全國引起了強烈震動。到1987年,廣東省除糧、油等六個品種外,其他農(nóng)副產(chǎn)品價格已全部放開。1992年,廣東在全國率先放開糧食購銷和價格,取消糧簿糧票,這是廣東為中國改革開放作出的最重要貢獻之一。

雖然已經(jīng)失去票證幾十年,事實上,今天在廣州,那些票證并不難看到,它們被小心翼翼地包裝好,收集成冊,成為收藏,據(jù)說會隨著時間繼續(xù)流逝而身價倍增。這些收藏中,究竟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已經(jīng)很難確認,因為實事求是地說,這些票證的藝術(shù)審美價值實在算不上高,又沒有什么防偽措施,今天紙幣造假尚且難以分辨,何況這些粗劣的票據(jù)?不過,這些收藏背后涌動的國人情緒更值得關(guān)注:懷舊以及對財富的追求與狂熱。

只是,我們擺脫了這些票證,讓它們成為今天的一種裝飾,我們就真的擺脫匱乏了嗎?

國人關(guān)于匱乏體驗其實一直延續(xù)到今天:貪吃,貪婪,奢華……這塊土地上的人民迅速從需要糧票的人民成為了穿普拉達的人民,人們瘋狂追求著屬于自己的一塊土地和土地上面的建筑——雖然只有僅僅七十年的使用權(quán)。仔細想想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其實都是關(guān)于那個短缺時代的陰影在今天的投射。

還有,票證并不僅僅意味著匱乏,它還象征著一種無所不能的公權(quán)力對每個社會個體成員的管理、控制,這些成員被置換成一組數(shù)字,票證意味著公權(quán)力對于該個體欲望的許可,許可吃、許可穿、許可生育、許可有限度地在屬于你的國土上自由地行走。在關(guān)于票證的記憶故事中,我看到的最有意思的故事之一是一對新婚夫婦蜜月旅行,由于最后全國糧票不夠,不得已在某一省份買了數(shù)量驚人的饅頭,堅持到回家。有限的全國糧票,將人員流動性降到最低限度。

告別票證,物質(zhì)的富足意味著我們告別饑餓,但絕不意味著我們徹底告別匱乏。事實上,我們依然匱乏,因為除了基本的生存,我們還有更為豐富的人性,身體、精神、信仰、道德等等。未來,希望我們能夠逐漸告別這些層面的匱乏。這個正在發(fā)生的改變與富足,也許要比已經(jīng)走過的道路更為艱難,但是我們依然期待,能走向一個明亮的未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