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國大學概覽
中華民族是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偉大民族,我們民族的學校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司馬遷的《史記》中寫道:“三代之道,鄉(xiāng)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庠序,也就是古代中國學校的稱呼。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在雅典和亞歷山大城跟學生對話的時候,孔墨荀孟等人在齊魯?shù)鹊匾灿小皬膶購洷姡茏訌涁S,充滿天下”的盛況。北宋初年建立在江南的岳麓書院、石鼓書院和白鹿洞書院,論起資格來,并不比牛津、劍橋、愛丁堡等3所大學遜色。
在中國古代,類似于大學的高等教育機構(gòu)有國學(太學、國子監(jiān))以及后來的高等書院等,是指聚集在特定地點整理、研究和傳播高深領域知識的機構(gòu)。中國古代的高等學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多年。不過,中國古代的高等學校和西方現(xiàn)代的大學存在著差別,尤其官辦學校以培養(yǎng)治理政府的仕人及從事文化教育的文人為主,學科上自然科學尤為缺乏,所以到近代整個傳統(tǒng)教育體系都面臨著轉(zhuǎn)型和革新。
在近代和西方交流以來,西方的“University”早期被翻譯成“書院”等,后又稱為“大學堂”、“大學?!保駠院蟆按髮W”成為正式的稱呼。
本書中,把中國第一所教會大學(圣約翰學院)的出現(xiàn)到第一所中央大學(京師大學堂)的誕生作為第一個階段——萌芽期;到五四運動爆發(fā),中國歷史從近代進入現(xiàn)代,是第二個階段——成型期;再到抗日戰(zhàn)爭前夕,是第三個階段——鼎盛期;抗戰(zhàn)八年則為第四個階段——國難期;抗戰(zhàn)結(jié)束到新中國成立,大學(主要是指師生、設備等資源)或留在大陸重組或遷到臺灣再建,為第五個階段——分流期。
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以前,西方傳教士在中國興辦的教會學校,已經(jīng)有了大學的萌芽,其中上海的圣約翰大學和山東的齊魯大學是比較早,也是比較成熟的兩所學校,它們應該就是誕生在中國這片古老土地上的第一批大學。
此后,中國人自己開始大量興辦近代學堂(如1895年的北洋大學堂、1896年的南洋公學等,它們就是中國最早的自辦、官辦大學了)。日本的學校成為其主要的借鑒對象。
如果說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是中國政府設立的第一所自辦、官辦大學,則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就是中國政府設立的第一所中央大學。
京師大學堂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各學校轉(zhuǎn)為效法美國的大學制度,而延續(xù)至今。
在此前后,中國最好的大學,也就是南洋、北洋、圣約翰、齊魯了。南洋因為沒有受到什么干擾,尤其超過北洋,是其中的“老大”。當時,北大、清華、復旦、南大、浙大等學校都還沒有發(fā)展起來。
很快,中國的高校有了長足發(fā)展。蔡元培初任民國教育總長時,在當時的國力下,覺得國家能集中力量辦好首都的京師大學堂就已不錯了。結(jié)果,高等教育的蓬勃發(fā)展,令他自己也很意外。國立大學連連創(chuàng)辦不說,各省的辦學熱情和能力更是令人吃驚,且不管地方是由何等人掌管,對大學教育都不吝投入。民間私立大學也不斷涌現(xiàn)。這個文明古國自古高度重視教育的脈流,在民國延續(xù)。
除了北大與清華這兩所至今仍受世人矚目的國立大學之外,一直被冷落的私立大學(如東吳、復旦、暨南)和教會大學(如金陵、燕京、滬江)也有值得感念之處,她們在北大與清華之外,也算是開辟了中國大學的“第三條道路”。
北洋大學堂
1917年蔡元培開始執(zhí)掌北大,到五四運動中北大獨占鰲頭,使北京大學成為中國當時最有名、最杰出的大學,特別是在人文方面更是無人能望其項背。繼而是蔡的學生蔣夢麟主校,北大繼續(xù)發(fā)展。但當時北大的理工科還很差;理工科還是南洋、北洋強。南洋大學于1921年并入唐山、北京兩校后,改稱交通大學,又因為有唐文治的精心管理,成為當時最好的理工科學府。北洋大學的理工科也十分強勁。但南洋、北洋雖有理、工、管,卻缺乏文科,還不是綜合大學。
北伐成功,從1927年蔣介石定民國首都于南京,國內(nèi)形勢趨于穩(wěn)定,到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民國社會經(jīng)濟得到了一定發(fā)展,號稱“黃金十年”。這10年里,中國的高等教育規(guī)模不斷擴大,大學辦學水平進一步提高。
1929年7月26日,國民政府頒布《大學組織法》,規(guī)定大學以研究高深學術(shù)、養(yǎng)成專門人才為目標;大學分國立、省立、市立和私立4種;大學下設的學院分為文、理、法、商、農(nóng)、醫(yī)、工、教育等8種;擁有不少于3個學院的方可稱大學。
國民黨從四處收集人才,開始組建中央大學,想將之建為國民政府的最高學府。到了20世紀30年代,終于在羅家倫手里,建成了當時學科門類最齊全的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其體系龐大,名師眾多。
但中央大學由于與政治聯(lián)系緊密,經(jīng)常卷入各種運動中,師資流動很大,學術(shù)和教育質(zhì)量受到很大影響,學生有的很優(yōu)秀,有的則是達官貴人子弟,不學無術(shù),良莠不齊,其基礎是從無到有,并未形成很有特色的校風。
北京大學則改名為北平大學,由于蔡元培的離去和全國重心的南移,有些衰落。但其文、理科依然不錯,僅工科較差。
交通大學下設上海、唐山、北平等3個分部,規(guī)模更巨,致力于工業(yè)救國,基礎好,底子厚,理工科無人能及,缺點是由于隸屬交通部,只限于理、工科,基本沒有文、醫(yī)等科,10年間沒有中央大學、清華大學發(fā)展快。
清華也于20世紀20年代中期崛起,由于清華前身是留美預備學校,起點好,廣延名師,又得天時、地利、人和,在梅貽琦率領下,以火箭般的速度發(fā)展,短短十數(shù)年就成為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文、理、工科都有很強的實力;國學院諸泰斗競艷,蔚為壯觀。
張伯芩和嚴范孫在天津創(chuàng)辦的私立南開大學,發(fā)展也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