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火種迅速滲透

中國1911 作者:伍立楊


革命黨人與新軍中的進步分子往還頻密。如駐南京的新軍第九鎮(zhèn)第三十三標,當時擔任標統(tǒng)的是革命黨人趙聲(字伯先,鎮(zhèn)江人),擔任管帶官的有冷遹、柏烈武、伍崇仁、楊韻珂、江來甫等。大量尉官中,則有一半以上的人,開始接受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影響,立志推翻清王朝,為創(chuàng)立民主共和而積極從事革命活動。部隊滲透情形相當嚴重,以同盟會為總指導,陸軍中小學學員、黨人、團體均有人在部隊中串聯(lián)。

黨人在部隊中運作舉事的具體方式,在首義之前,各級負責人為堅定各同志之信心起見,常用耳語宣傳,詳為講解清朝政府之殘暴無道,喪權辱國之事實,遠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之慘;近如中法、中英、中日戰(zhàn)敗之恥,庚子八國聯(lián)軍之辱,割地賠款,訂下不平等條約,并以興建國家海軍之款,供西太后構筑頤和園之用;最后如瑞澂以紈袴公子,出任總督,彼并以卑鄙無能,不學無術之丫姑爺張彪(瑞澂丫鬟之夫,同志間鄙稱為丫姑爺)出任第八鎮(zhèn)統(tǒng)制……用以上之事實,作為宣傳之資料,激發(fā)同志們同仇敵愾之雄心,殺身救國之勇氣,人人切齒痛恨,隱忍待發(fā),所以10月10日夜,槍聲一起,響者四應。嗣后之宣傳工作,又轉變方針,重點在鼓吹各省起義,全國響應。所以首義后第三日,即有胡石庵在漢口成立之《大漢報》出版,大力宣傳,新聞版內所刊者,不是說某某幾省同時響應,就是說某某幾省援兵已發(fā);文告欄中所載者,不是某某幾省討逆之檄文,就是某某幾省聲援之函電。將當時革命軍之事實,宣傳得轟轟烈烈,有聲有色。真是天奪其魄,清運該終,使清廷老朽攝政,稚子宣統(tǒng),聞革命黨而膽寒,閱《大漢報》而心驚。

部隊被革命意識所滲透,當時身處其中的萬耀煌先生記述一般情形是如此:新軍士兵有時頗不顧利害,膽子甚大,在酒店,在運動場都暢言無忌地高談反清革命,甚至在猜拳飲酒時亦喊“要革命,要排滿,全福壽”,官長不便去酒店,即去亦視若無睹、聽而不聞,其革命風氣之熱烈由此可見。

此種運動與滲透的情形也可由吳醒漢的回憶來印證。他的回憶錄《武昌起義三日記》中說,黃花崗起義失敗后,譚石屏(譚人鳳)于5月下旬到漢,與各同志會商,決定以武漢為發(fā)難地。各同志即積極進行,新軍中各有組織,二十九、三十兩標同志組織一將校團及下士班,專為運動,成效顯著。其主干為蔡幼香、吳醒漢、張廷輔、王憲章、王文錦、徐達明等。其他各方面,工程營熊秉坤、方興等,炮隊孟華丞、徐萬年等,輜重營胡祖舜等,各分組小團體甚多。因時勢緊迫,夏間開同盟會,居正、楊時杰任內務,查光佛、牟鴻勛任聯(lián)絡,蔣翊武、劉復基任軍務,吳醒漢本人負責交通交涉。彭楚藩、熊秉坤、徐萬年任各標營代表,這是事發(fā)前的組織架構。至發(fā)難時,推定蔣翊武為臨時總司令,孫武為參謀長,蔡幼香為參議長,吳醒漢、徐達明、王憲章、張廷輔等為參議,陳磊、謝石欽、潘公復、丁笏堂等人任秘書干事,鄧玉麟管交通傳達。

黃興等在廣州發(fā)動黃花崗起義,當時蔣翊武擬炸瑞澂總督署以為響應,事敗未成,但形成猛烈的助推作用。四川保路風潮發(fā)生以來,影響遍及全國,人心躍動,蔣翊武又再三說,時機到了,多次密開軍事會,被舉為總司令,遂設樞紐指揮于武漢三鎮(zhèn)。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