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6清軍南下彈壓

中國1911 作者:伍立楊


黎元洪就職后,擬進攻漢口清軍。鄂軍都督府設在諮議局,其組織分為:秘書處,楊玉如為秘書長;參謀部,部長楊開甲;軍令部,部長杜錫鈞;軍務部,部長孫武。戰(zhàn)時總司令部參謀長是李書城。

在都督府中,軍務部的權力最大,首腦是三武:孫武、張振武、蔣翊武。他們是起義的領導人物,很受人尊敬,但實際上他們對黎元洪和黃興還稱得上唯命是從。光復之后,戰(zhàn)事展開,蔣翊武被牽制。武漢三鎮(zhèn)光復,舉黎元洪為都督,黎元洪任命蔣翊武為軍事顧問,擬出兵武勝關,阻遏清軍南下。正猶豫間,清軍已直抵漢口,蔣翊武決定馬上迎戰(zhàn),否則無以生。遂受命為防御使,又有人跳出反對,改以張景良為總指揮,以牽制之。凡蔣翊武的計策,他都予以推翻,于是導致指揮丟分,難以抵御馮國璋部隊。

早先攝政王要給光緒帝報仇,待他掌權之后,立將袁世凱開缺,而對親貴委以重任。載洵負責海軍,載濤為軍諮府大臣,蔭昌任陸軍大臣,載澤為度支大臣,瑞澂為兩湖總督,他和載澤互為姻親。清朝親貴,賄賂公行,乃真實之寫照。載洵掌海軍,到英國購置戰(zhàn)艦,貨未見到,先談回扣,聲名狼藉,貽羞中外。

這是清廷自取滅亡之道,也造成武昌首義的有利條件。當時清朝軍界又出現分化,即舊軍出身之軍官和北洋將領的互相輕視和抵觸,對于瑞澂的因應之策,當時外部左侍郎曹汝霖認為很有失著之處,即已搜得起義參加者的花名冊,牽涉新軍士官很多。這些軍官害怕株連或秋后算賬,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紛紛躍起響應。

南來鎮(zhèn)壓的蔭昌,帶著副手姜桂題,兵力為毅軍二十營。蔭昌本是在德國留學專修軍事,他娶了德國的太太,德語嫻熟,但對軍事不感興趣,更未經實戰(zhàn)。而新軍在灤州秋操,載濤正忙著,蔭昌還不大敢惹他。載濤年少氣盛,傲慢成性,就是慶親王也讓他三分。所以蔭昌只得和姜桂題南下,姜氏帶的兵,也缺乏新式訓練。這班家伙各自為政,出發(fā)至劉家店,兵車阻塞,亂成一團,經京漢鐵路局長率領一批精干人員前來疏通調度,才勉強通行。到了接近湖北的地方,才發(fā)現武器多不能投入戰(zhàn)斗,有攜炮身而忘炮彈的,有炮彈不合炮膛的,有炮身炮彈相合而基座又不合的,這樣已經遷延一月有余。

清軍在湖北的原有駐軍多潰散,于是清廷湖北當局臨時加封委爵,以打爛賬方式收拾潰兵,近一營之數即為營長,得一團之數即派為團長,拼湊起來有將近兩個師的部隊。這時清廷首先派遣陸軍大臣蔭昌率近畿兩鎮(zhèn)援鄂,不料此公行動遲緩,起義軍恰好利用此機會編練部隊。蔭昌司令部設于火車,車前后各置一車頭,勝則揮師前進,敗則開足馬力后退,行動堪稱靈便,而其用兵的虛怯,由此可見。

蔭昌無心戀戰(zhàn),清廷將其調回,起用袁世凱為湖廣總督,節(jié)制援鄂各軍。袁世凱派馮國璋率生力軍前來鎮(zhèn)壓。

馮國璋對武昌起義的鎮(zhèn)壓,并不全是對清廷的盡忠,而是北洋集團別有懷抱。1911年的秋間,清廷于直隸永平府舉行秋操,馮國璋任東路軍指揮。秋操進行中,武昌起義發(fā)生,辛亥革命軍占領武漢三鎮(zhèn)。清政府派陸軍大臣蔭昌率領第一軍南下鎮(zhèn)壓革命,派馮國璋組織第二軍南下赴援。但馮國璋等北洋諸將領不愿聽從蔭昌指揮,進軍遲緩,馮率軍至河南彰德時,便只身看望袁世凱,袁氏授意他“慢慢行,等等看”六字秘訣。清廷迫不得已,起用袁世凱總攬軍權。馮國璋兒子馮家邁回憶道:袁世凱奏請馮國璋接替蔭昌任第一軍軍統(tǒng),并對馮說:“非籌備周妥,計出萬全,斷難督師進攻。”

袁世凱重新出山后,督師南下,命馮國璋攻打漢口、漢陽。馮國璋第一軍協(xié)統(tǒng)李純、王占元、陳光遠都是其心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