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的工藝家(不稱工匠)在制作陶瓷中,勇于承擔社會責 任。歷代陶瓷中不僅有花前月下、彈琴觀瀑的怡情之作,亦有“鬼谷下 山”、“三顧茅廬”、“蕭何月下追韓信”等軍事題材的磅礴之作;
三、中國古人的聰明才智。陶瓷工藝上的進步世人有目共睹,唐代 的南青北白,宋代的五大名窯,元代的青花,明清的彩瓷,一步一個腳 印,一步一個變化,使中國陶瓷豐富而充滿魅力;
四、中國陶瓷的美學境界。當陶瓷與古人的生活不可分割的時候,美學隨時代變化而變化,一次又一次攀登美學高峰。盡管陶瓷美學仁者 見仁,智者見智,但陶瓷代表中國的美學,毋庸置疑地當為魁首。
這些原因,左右著每一位追求陶瓷美器的人,使他們出手不凡。
陶瓷一次又一次地刷新著由自己創(chuàng)下的紀錄,近半個世紀,每一類型的 陶瓷都曾搶眼,漢綠釉、唐三彩、宋官窯、元青花、明釉里紅、清琺瑯 彩,她們交替領先,使中國陶瓷大軍色彩紛呈,令人眼花繚亂。
由于歷史原因,中國陶瓷的價格體系是外國人制定的,國人一直在 觀望跟風。國內有拍賣十幾年來,一旦優(yōu)秀瓷器出現(xiàn),國人的伸手就顯 得沉重,就顯得小心翼翼,本可以到手的機會大量被放棄。加入國際拍 賣行列,面對西人的強勁,多數(shù)重器我們無還手之力,只能眼睜睜地看 著它們再度漂泊。
時間已經證明,30年來,中國陶瓷在國際市場上漲的幅度,無一 例外地呈鋸齒狀上升,許多重器一旦重出江湖就會風光無限,多數(shù)被認 定價高而不可再升的瓷器仍以數(shù)倍天價讓世人瞠目。這個喜人的訊號, 像一發(fā)上升的信號彈,在夜空劃出一條漂亮的弧線,令人久久回味。我們尚不敢說,我們將大獲全勝,統(tǒng)領中國瓷器的江山;但有一點不言而 喻,攻堅戰(zhàn)已打響,我們用200年的時間,與失去的時間對應,那我們 還不能拿回我們的陣地嗎?!陶瓷收藏之路一定漫長。隨著國人認識的提高,隨著國人實力的增 加,隨著國家的強盛,早晚有一天,中國陶瓷的各個門類,都會由我們 自己標上新的紀錄!
陶瓷是中國人發(fā)明的,中國人當然對它寄托著無限情感;陶瓷雖 是中國人發(fā)明的,但它已成為了世界文明史中的最重要的章節(jié),它在歷史、科學、藝術、人文諸多方面都形成極其重要的價值。這個價值高到 無法用語言表述,也沒有任何標尺可以標明,對世人只能用金錢作為坐 標,通俗易懂,表明中國人發(fā)明的陶瓷文明達到了一個怎樣的高度。
攝影發(fā)明時是技術不是藝術。法國人路易?雅克?芒代?達蓋爾 (LouisJacquesMandeDaguerre)執(zhí)著地將眼睛所看到的景象固定 在鍍銀的銅板上,實際上,他當時的身份還是個風景畫家。1839年8月 19日,法國科學院與法國研究所對達蓋爾這項劃時代的發(fā)明予以承認, 這一天就成為了世界公認的攝影術發(fā)明日。
其實,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照片還要早上十余年。這樣算來,攝影 已有180年的歷史了。在攝影術得以社會確認并迅速應用的初期,它對 歐洲的繪畫藝術曾產生過巨大沖擊,迫使很多肖像畫家改行成為了職業(yè) 攝影家,并安享這項技術給他們帶來的福利。
由于早期攝影的純客觀性,攝影變成個人情感的寄托與宣泄,家 族照片遂成為攝影業(yè)的經濟支柱。整個歐洲貴族們家中陳設照片變成時 尚。這種惰性,使得攝影藝術前進的腳步放緩,加之十九世紀末電影的 發(fā)明,攝影藝術相對被冷 落。
電影的發(fā)明也是技術不是藝術。第一部電影只是讓觀眾在影院中觀 看一群走出工廠大門的工人。但電影的優(yōu)勢使其迅速成為藝術,并持續(xù) 至今發(fā)展為一門龐大的產業(yè)。德國的文化批評家沃爾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在攝影發(fā)由技術走向藝 術 九五
明百年之際寫下了具有預言性的專著《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本 雅明對攝影藝術性的贊賞高度前所未有,他認為大眾傳媒揭開了人類歷 史的新紀元,必然產生一種完全表達自由的文化,并能克服以往藝術中 的公式化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