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當我開始教經(jīng)濟學概論的時候,有位資深同事向我建議說,每堂課正式開始之前,不妨先講個笑話。他解釋說,這能帶給學生們一個好心情,好讓他們更容易接受后面的正課內(nèi)容??上乙恢睕]采納他的建議。我倒不是覺得他的話有什么錯。我只是覺得,每一回找到一個相關(guān)的笑話太難,可要是講不相關(guān)的笑話,又顯得有點低級趣味。
還好我挺幸運,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個很適合為本書拉開序幕的笑話。這個笑話發(fā)生在素以出租車司機知識淵博而著稱的波士頓,他們好些都是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輟學生:
一位女士在洛根機場下了飛機,抓著行李,饑腸轆轆地跳上了一輛出租車,想找一家好點的海鮮店?!皫胰ヒ粋€能吃到新鮮魚片的地方”,她告訴司機①。
司機揚起眉毛轉(zhuǎn)過身,對女士說,“我還是頭一回聽人用過去完成虛擬時態(tài)這么說?!?/p>
很少有人真正知道什么叫過去完成虛擬時態(tài)。我也不知道,或者這么說,我不知道自己知道。于是我在網(wǎng)上搜索了一下:
原句為:TakemetoaplacewhereIcangetscrod.——譯者注過去完成虛擬時態(tài),用來表達假定情況或動作與現(xiàn)實相反。所以,主句中的動詞要使用條件式,從句必須使用虛擬語氣。
我再舉個例子,紐約揚基隊的球迷大概會很熟悉。20世紀90年代末的一場比賽里,球隊的二壘手查克·納布拉克(ChuckKnoblauch)向一壘手提諾·馬丁內(nèi)茲(TinoMartinez)投短球,卻莫名其妙地把球投飛了。用過去完成虛擬時態(tài)該這么說:“要是納布拉克一開始就投好那個球,揚基隊早就贏了。”原文為:TheYankeeswouldhavebeenoutoftheinningifKnoblauchhadmadethethrowtofirst.——譯者注
根據(jù)上述定義和例句來看,笑話中的女士根本沒有使用什么過去完成虛擬時態(tài)。如果這個笑話成立,只能是因為我們大多數(shù)人根本就搞不清楚什么叫過去完成虛擬時態(tài)。
這有什么關(guān)系嗎?心理學家曾提出過一個理論:除非明確地理解各種虛擬時態(tài),否則,人們無法清晰地展開與事實相反的假設(shè)性思考。但這種看法經(jīng)不起檢驗。比方說,大多數(shù)美國體育播報員根本不知道過去完成虛擬時態(tài)(至少是不會選擇用它),也能毫不費力地設(shè)想與事實相悖的情況。所以,在上述那場比賽里,揚基隊的播報員博比·莫瑟爾(BobbyMurcer)是這么說的:“納布拉克投好那個球,他們就贏了。”原文為:Knoblauchmakesthatthrow,they?reoutoftheinning.——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