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難以保證教育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首先,祖輩老人由于護犢心切,自己的教育規(guī)則也會朝令夕改,不能貫徹始終。再加上老人的明哲保身和老于世故,難免對內(nèi)對外、對人對己使用雙重規(guī)則,不利于養(yǎng)成幼兒良好的意志行為。其次,調(diào)查表明,近六成的祖父母養(yǎng)育知識靠自身實踐和傳統(tǒng)經(jīng)驗;而年輕父母則更相信網(wǎng)絡、書本、專家。兩派往往各執(zhí)一端,分歧重重。如此,祖輩與父輩之間,教育觀念上沖突,培養(yǎng)目標上不同,教育要求上有差異,管教方法上不統(tǒng)一,自然無法保證教育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如果雙方再缺乏溝通與交流,都因堅持自己的話語權而將自己的一套實施于孩子身上,無疑會造成孩子的無所適從和左右為難,不僅影響了孩子的教育,更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6.“母愛剝奪”的隱患
華僑大學心理學教師趙冰潔對隔代教養(yǎng)的看法是:如果“獨一代”將年幼的孩子完全交托給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照顧,特別是與孩子在一起溝通交流的時間很少的話,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母愛剝奪”。
這樣做會使得“獨二代”孩子不能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系,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關系也是一種“焦慮性的親密關系”,害怕再一次被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拋棄。
如果孩子們稍大一些,再回到父母身邊生活,他們就會再度面臨分離,第二次受到傷害,而且重新與自己的父母相處也需要很長的過渡期和適應期。童年時期與父母分離的孩子容易形成分離的焦慮和對愛的焦慮,不太相信別人會愛他們,對自我的認同低。
案例1:一個都不能省
“一個都不能省”源自于一位好友的啟發(fā),她有個很有趣的比喻:我知道你吃下三個饅頭你就飽了,問題是:你能直接吃第三個嗎?換言之,你若真以為是第三個饅頭讓你飽的,前兩個饅頭你都白吃了,那你就真是“白吃”(白癡)。
放在“吃饅頭”這樣一目了然的事情上,估計沒人真覺得前兩個饅頭吃了白吃,是可以省的,但,放在別的事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