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即將開始大轉型的前夕,本書中文版得以首度出版,對此我備感榮幸。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中國的對策將成為美國經濟和股市表現的關鍵因子。從2008年至2009年,所有國家都希望理解美國經濟發(fā)展對中國的影響方式。但是它們將會發(fā)現,實際上,中國的國內因素將對美國經濟發(fā)展和道瓊斯指數的走勢產生重大影響。
2007年7月本書第2版發(fā)行時,它的前言曾經警告投資者,中國的變化將導致全球性的通貨膨脹和美國股票市場的崩潰。在其后的幾個月里,商品價格飛漲,全球通脹盛行,美國股票市場下跌。美國當權者在允許雷曼兄弟公司破產時采取了比較糟糕的政策,這進一步惡化了業(yè)已非常嚴峻的形勢。當這個資產負債表交易對手風險金額高達6 000億美元的公司垮臺后,全球信貸系統瞬間就被凍結了。由于信貸緊縮無法促成貿易的發(fā)展,所以通貨緊縮的實際風險導致全球證券價格暴跌。誠如本書的預測,市場將會出現對通貨膨脹的恐慌情緒,這將壓低證券價格,而且只有出現或即將出現通貨緊縮時,所有的證券大熊市才會終結。
自2009年3月以來,通貨緊縮的風險已經減弱。這主要是因為全球政府所做出的強烈反應,尤其是中國政府的強力舉措。這種有效的政府行為將帶給我們一個增長和通脹的世界,而不像多數人所認為的那樣類似于2009年初經濟蕭條和通貨緊縮的局面。但是本書最為關鍵的經驗教訓是,如果武斷地認為始于2000年的證券大熊市已經結束,那么這將是非常危險的想法。美國證券價值仍然沒有達到1921年、1932年、1949年和1982年的水平。人們交易證券的熱情仍舊很高。但是在美國證券價值下跌的過程中,政府債券的交易量極少。從2003年至2007年,通貨膨脹率從幾乎為0上漲到4%,由此導致道瓊斯指數開始走高。如果經濟和收益均恢復增長,緩解了投資者的壓力,那么仍會出現類似的上漲。但是中國的變化意味著,在美國長期熊市里將再次出現上漲的勢頭。
現在中國意識到,出口和投資并不是中國持續(xù)繁榮的關鍵驅動力。至少從2005年開始,中國政府就開始構建新的增長模式,而當時中國政府開始允許外國資本技術進入中國商業(yè)銀行系統。這是非常關鍵的結構性改變,但已經延遲了近30年,這就使得中國商業(yè)銀行系統開始采用類似于西方商業(yè)銀行系統的運作模式。在2008年至2009年的金融危機中,這個全新的商業(yè)銀行系統能夠充分利用居民存款,通過貸款擴大消費支出。正是這種融資模式曾經創(chuàng)造了美國的消費社會,而且從1919年至2009年使美國在全球經濟中享有重要的地位。而中國現在的情況類似于1919年的美國,因為它不得不加快轉變?yōu)橄M社會或和諧社會的步伐。對中國人民來說,這確實是一個大書特書的好消息,因為中國經濟仍然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而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卻持續(xù)低迷。這就意味著中國人能夠購買很多商品,而在幾年前他們卻并沒有這樣的能力。但是對于美國證券投資者而言,中國國內的這一變化卻是熊市繼續(xù)盛行的催化劑,而這將使標準普爾指數下降至400點左右!
長期以來人們有一種錯覺,認為在過去的20年里美國是世界經濟的源動力。如果沒有中國的儲蓄資金,那么美國經濟將會遭遇更高的利率、更低的增長率和更加虛弱的貨幣。當中國轉而實行國內需求驅動增長的方式后,美國領導世界經濟的神話破裂了。隨著中國減少出口增加進口,那么當前賬戶盈余將會降低,中國人民銀行將會購買更少的美元和美國國債。當中國消費者的全部購買力釋放出來時,中國可能會保持當前賬戶的赤字狀態(tài)。那么中國政府將會支持人民幣升值,從而抑制通貨膨脹,刺激居民消費。如若如此,那么中國資本的流動速率將會下降甚至停滯。
如果沒有中國資本的大量流入,那么美國國債和美元將分別面臨上行壓力和下行壓力。同時,中國實行消費驅動增長的方式還帶來了其他問題,因為隨著中國消費者更多地消費,通貨膨脹率也有可能隨之上升。在虛弱的美元、國債和逐漸上升的全球通脹的綜合作用下,始于2000年的美國證券熊市的最終結果將會非常糟糕。
與2003年至2007年的情況類似,對美國證券而言,通貨膨脹回歸也許是好事。但是投資者不能將此次上漲視做熊市的終結。2008年至2009年的各類事件使得中國政府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他們的未來取決于國內需求的增長,而不是出口的增長。如果能夠實現增長,那么普通價格水平就會出現波動,如2005年本書的預測一樣,這將直接導致標準普爾指數下跌至400點左右。美國證券勢必下跌,而全球證券市場也不會獨善其身。但是到目前為止,中國經濟的變革是美國經濟變化的推動力。在我們目睹中華世紀應運而生的時候,全球焦點也隨之轉移……
拉塞爾·納皮爾
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