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兒時食物(3)

細味:食物的往事追憶 作者:李子玉


中學六年之后,我進了浸會書院中文系,再也不受所謂的風紀隊監(jiān)視,可以為所欲為。大學老師通常不管規(guī)矩,當然是認為我們已有足夠的自治能力,不會干出太過分的事來。我以為在街頭吃東西不是什么不法行為,肚子吃壞了,刑責自負就是了,頂多是拉一場肚子,沒什么大不了的。浸會書院在九龍?zhí)粒壹易≡谒髼康?,介乎旺角和九龍?zhí)林g,在上學途中,少不了也遇到街邊檔,有很多好吃的東西可買。其中就有一個男小販,他做的碗仔翅味道特別好,比諸我多年前吃的還更好吃。從此,我?guī)缀趺啃瞧诙汲陨弦煌?,如果哪個星期沒有吃得上,就有種悵然若失之感。

那時我是個不努力的學生,選讀中文系之前,我對中國文學有種幻想,以為老師會教我欣賞詩詞或小說導讀,采用比較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方式。誰知課程大都是枯橾無味的文學導論、文學史、訓詁學、小說史等,縱然有詩詞課,老師都是拿著別人的教本,做著搬字過紙的“運動”而已。教我小說與戲劇那門課的是名作家徐吁先生,當時他是中文系主任,年紀也快七十歲了,教書很認真,但演說卻不動聽,很愛用蠅頭小字把筆記寫在黑板上。他態(tài)度溫文爾雅,衣著崇尚歐洲式樣,很有學問,但卻不知道如何傳授給我們。我當時年少無知,缺乏耐性,覺得他的數據可在某些書上找到,用不著枯坐在課堂上抄錄下來,所以時常取巧逃課,和幾個同學往吃碗仔翅去了。

浸會畢業(yè)后,找到一份小學教師職位,學校在九龍彩虹村里,附近有許多熟食小攤子。我對于在街頭吃東西的興致仍然很濃,也沒有因為已經為人師表而有所顧忌。記得有一次正在吃著碗仔翅,卻有個我班上的女學生跟我打招呼,我看看她,原來她也在吃著碗仔翅,她的神情一點兒也不驚慌,反而我卻有一種被逮著了的感覺,但回心一想:我從沒有警告過學生不準在街邊飲食,登時感到釋然。

在香港教書只有短短的兩年,我又回到大學當學生,去了美國的南伊利諾伊州的大學。那兒是個小城,學生兩萬多人,占了小城的大部分人口比例。那兒沒有像樣的中國餐廳,更不用說買中國的煮菜材料,頂多買斤小芽菜,其他好吃的中國菜則全賴文正爸媽從香港按月寄來的罐頭包裹,里面有香菇、罐頭食物,有時也有家鄉(xiāng)零食。如果要吃中國菜,非要動腦筋不可,時常要做到無中生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