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方便大批眷村子弟就學,軍方陸續(xù)成立軍人子弟學?!,F(xiàn)在的臺北市懷生國小、桃園縣陳康國小、新竹市載熙國小、臺中市省三國小、臺中縣汝鎏國小、云林縣拯民國小等早期都叫空軍子弟小學。1967年左右,軍方轉交地方政府納入正式教育體系,各校并改以空軍英雄的名字作為校名。桃園縣楊梅鎮(zhèn)埔心地區(qū)因為聚集了七八個眷村,地方政府于是成立四維國小以滿足學齡兒童的需求,雖然這所小學名義上并不是軍人子弟學校,也有少數(shù)閩客籍學生,但實際上也相去不遠。四維國小的校徽以梅花為底,交錯著毛筆和步槍,文武合一的意義與眷村特質頗為契合。
也許在父執(zhí)輩軍人身份的耳濡目染下;也許父親壯志未酬,所以希望子女克紹箕裘;也許因為父親在軍中有良好發(fā)展,官運亨通的他想庇蔭子孫;也許受到同輩鄰居同學陸續(xù)就讀軍校的氣氛影響;也許受制于家無田地財產(chǎn)和社會關系的劣勢,“職業(yè)軍人”成為許多眷村第二代的選擇。投身軍旅多年的父親們,對于子女就讀軍校的態(tài)度有兩極化現(xiàn)象:有些孩子不愛念書或冥頑不靈,家長強力主導他們念軍校,期待嚴格的軍事化教育能重塑性格與人格;但也有些父母堅決反對子女步上后塵,希望他們好好念書,能開創(chuàng)不一樣的人生?;蛟S因為戲曲是眷村人的重要精神寄托之一,有不少眷村子弟被送進隸屬軍方的陸光劇校、海光劇校、復興劇校、左營豫劇隊等,學習“長槍、短打、身段、唱腔”,以及劇情里的忠孝節(jié)義,尋找自己“生、旦、凈、末、丑”的人生位置。
經(jīng)歷幾十年光陰,一般軍人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從拮據(jù)到過得去,外省長輩常灌輸下一代的觀念就是:“讀書是唯一翻身的機會,家里沒能幫什么,只有靠你自己了!”在六七十年代,一句順口溜“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清楚點出年輕學子努力的人生目標。這股風潮眷村子弟也沒錯過,就算念的不是臺大,爭取到美國留學的意志一樣強烈。要留學,沒錢哪里動得了!家里頭一點黃金首飾能賣的就賣,可以抵押的就抵押,再不然父母就拉下老臉向人借錢,只要能把孩子送出去,哪怕是傾家蕩產(chǎn)都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