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篇論述崇高與美的文章中,伊曼努爾·康德把自己的目光瞄準了這種可能性,即同情心讓人們在面對非正義行為時變得脆弱而被動。雖然有點兒離題,我們還是要把康德的觀點援引如下:
因為我們的心不可能因為看到人人受益而洋洋得意,也不可能因為一人受苦而悲哀;不然,善良的人們就會像赫拉克利特一樣在同情的淚水中一一溶化。即便如此,善良心意還是無濟于事,它仍然只是一個心腸軟的游手好閑之輩。
同情心往往把人們變成消極被動的、馴順的、憂郁的典型人物,成為"心腸軟的游手好閑之輩",就像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一樣。這位哲學家著名的論點是:人性總是流變不居的。我們應該感謝丹尼爾·巴特森(Daniel Batson)和南茜·艾森伯格,因為他們提出了這個根深蒂固的主張,并且收集了實驗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表明,同情心是利他主義行為研究者們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的東西。這是一種純粹的、面向他者的情感狀態(tài),它促成了利他主義行為,即保羅·魯西薩巴吉納在盧旺達有計劃的種族屠殺中表現(xiàn)出來的舍生取義、舍己為人的英雄主義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