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引爆點到了,赫什曼說。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對個人利益的拼死競爭,把精力投入到集體目標當中?!按畋丬嚒眴栴}無法再阻止他們,不光因為他們減少了為個人消費賦予的價值,也是因為他們從獻身公益事業(yè)中找到了滿足感。如此一來,自利模型認為是成本的東西,公益積極分子們卻認為是好處。
按照赫什曼的說法,類似的心理動態(tài)左右著集體行動的追求。有些時候,支持者數十年如一日地投身某一社會運動,可到了某個時刻,他們開始變心了。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大概是界定高尚行為的標準隨著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積極尋求公民道德的人越來越多,靠參與志愿工作很難再贏得道德上的贊許。部分受挫的志愿者放棄了社會運動,轉而追求個人利益,剩下的追隨者也感到了壓力,想要半途而廢。到了這個點上,整個循環(huán)又從頭開始。
赫什曼對美國20世紀的社會運動進行了一次非正式調查,他得出結論,這類循環(huán)的平均持續(xù)時間是20年左右。也有的時候,某一模式的重現周期更長。
不少人認為,民眾對奧巴馬呼吁全民參與的態(tài)度,跟20世紀60年代約翰?肯尼迪總統(tǒng)發(fā)起類似呼吁時一樣。那時也有許多經濟學家滿心懷疑。比如諾貝爾獎得主米爾頓?弗里德曼1962年寫了《資本主義與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開篇就引用肯尼迪在就職典禮演說中的著名段落,“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么,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么?!备ダ锏侣X得這個說法真是莫名其妙,絕非“自由社會中自由公民值得奮斗的理想”。
“自由的人,”他寫道,“既不會問國家能為自己做什么,也不會問自己能為國家做什么。”
奧巴馬參加總統(tǒng)競選所掀起的熱潮,似乎給某些經濟學家?guī)砹送瑯拥睦_。面對為公共利益做出犧牲的倡導,盡管“經濟人”無動于衷,現實情況卻是:許多人深受感動。
自利顯然是一項重要的人類動機,大多數時候,說它是最重要的動機也不為過。但它從來不是唯一重要的動機。至少在歷史上的某些時刻,狹義的自利模型完全沒看清故事真正的來龍去脈。如今恐怕正是這樣的一個時刻。
一方面,是制藥公司捐款數百萬美元資助參眾兩院議員的競選活動;另一方面,是兩院議員正在為一項法案投票,該法案禁止政府代表醫(yī)保用戶談判,獲取打折處方藥。兩相對比,潛在的利益沖突昭然若揭?!昂谜闭撜咭恢焙粲?,政治競選應使用公共財政經費,以便消除此類利益沖突。下來我將解釋為什么這種方法在美國的“憲法制約”條件下不可行。
12.法律能遏制政治獻金的腐敗影響嗎
奧巴馬宣布,他拒絕在總統(tǒng)競選活動中使用公共財政經費。此舉招來了各方的猛烈抨擊。連一部分最熱心支持者都批評他,說他為了獲得資金優(yōu)勢放棄了“好政府”的理想。
但批評意見忽視了一點重要事實:上述競選經費改革方案,為憲法第一修正案所禁止。從這一點來看,奧巴馬在競選中使用的方法,或許是限制金錢對政治腐敗影響且具有現實可行性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