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3—1表示的是我理解的一個知識體系的基本結構。錢學森還提出過一個現(xiàn)代科學知識的體系結構,它和我畫的這個不太一樣,在此就不對比著講了。咱們就講我做的這個比較粗、比較簡單的。它在細節(jié)上也許不完全正確,可是主要的意思應該表示清楚了,況且只要能給大家一些啟發(fā)就達到目的了。
有的時候我們不能太較真,要實用主義一些。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長處,比較寫意。這也是它的短處,就是容易不求甚解。西方文化基本相反,它深究細節(jié),但常常只低頭拉車,不抬頭看路,容易偏執(zhí)于一端,把方向和立足點都搞錯了。
從圖中可以看出,知識首先是有一個縱向的層次結構。一個完整知識體系的基礎是哲學、信仰、文化。它們決定了上層知識的特征和發(fā)展方向。所以,我們應該注意到,世界上是存在多個不同的知識體系的,盡管它們之間會有交叉和重疊,特別是在末端。
比如我們中國的知識體系中,有文化、哲學等。中國傳統(tǒng)哲學本質上是一種辯證哲學。西方哲學不是這樣,從歷史上講主流是機械決定論的哲學,他們的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都是這樣。
為什么說哲學和文化是整個知識體系的基礎呢?因為它們決定了我們從哪個視角、用什么方式去看世界。盡管面對的客觀對象是同一個,但是視角不同、方式不同,看到的側面、深度都會不同。所以得到的知識從表述形式到實質內(nèi)容也就都會有所不同了。
因此,從根本上講,不同的文化和哲學導致了不同的知識體系。不同的知識體系,也都有自己的缺失和遺漏。盡管它們之間有交叉,有重疊,但是更有差別。所以,我們在學習一門知識的時候,首先應該了解的,是它屬于哪一個知識體系。這樣才能理解這門知識產(chǎn)生的大背景,它所采用的方法論和觀察角度,從而真正理解這門知識的精髓,以及它的局限。
以科學為例,在中國的文化和哲學基礎上長出來的科學是什么?有人說是周易,也有人把周易劃入哲學的范疇。
周易不是哲學。哲學是定性的,抽象而概括。周易卻具有粗粒度的定量分析,比哲學更具體;同時,它也不是一門具體的科學,它不像一些具體學科那樣具有精確的定量分析的能力。但是它可以應用于醫(yī)學、軍事等具體的學科中,有人甚至把它用到了算命占卜之上。所以它是介于哲學與具體的學科之間的,具有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特征,可以應用到不同領域里的一種系統(tǒng)論。在西方的知識體系中,沒有與之相對應的學科。所以在這個幾乎一切都以西方為參考系的時代,人們很難理解周易為何物。而陰陽五行等,則是中國文化下產(chǎn)生的與西方文化不同的分析描述工具。當然我們也有與西方相同的工具,如數(shù)學等。如果把系統(tǒng)論和分析描述的工具包括進來,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結構示意圖應該如圖3—2所示。在此我們不去進一步討論系統(tǒng)科學、周易和工具的問題。
有很多人,包括馮友蘭等大師級人物,都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就沒有科學,只有技術。(參見陳樂民:《歐洲文明十五講》,172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認為中國沒有科學的人,是因為他們在用西方的具體科學形態(tài),作為衡量科學的標準,而沒有理解科學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