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石硤尾。公共屋村。奔馳房車。二○○三年,好萊塢一級導演吳宇森,五十七歲。
石硤尾。木屋。濃煙。火海。一九五三年,火災災民吳宇森,七歲。
難忘的圣誕夜
“失火了!失火了!快逃命!”急速的拍門聲,和著惶恐的呼叫聲,讓木屋區(qū)內(nèi)的每一戶人家都驟然意識到,突如其來的噩運,已強蠻地降臨在他們身上。
一團又一團的黑煙,伴隨著猩紅的烈焰,直往山邊飛竄。這樣一幅火龍狂舞的奇景,深深烙在一個七歲小孩的心中——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是吳宇森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圣誕節(jié)。
“普世歡騰,救主已降,全地接他為王。萬心為主,預備地方,宇宙萬物頌揚……”普天同慶的圣誕夜,當教堂的鐘聲響起,天使的福音繚繞不絕之際,小小的吳宇森痛失家園,與父母和其他災民一起露宿街頭。
新聞報道:“這場香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火災,災場面積達四十五畝,燒毀房屋七千間,災民達六萬人?!?/p>
奔馳房車徐徐駛進石硤尾,五十年前無家可歸,睡在寒夜中的北河街頭那股刺骨的滋味,仿佛一下子襲來,涌上心頭。觸目驚心的時刻,吳宇森半個世紀后回憶起來,猶心有余悸。
下了車,吳宇森換了平日快速的步調(diào),就像在電影中主角出場那樣,緩緩地,瀟灑地,一步一步地走進屋村去。
十六年了!吳宇森想,由木屋區(qū)到兩層樓的徙置區(qū),一直到后來的七層公共屋村,他也是在這里長大的。
他忘不了,在北河街的街頭睡了兩年之后,他家就搬回這里來。當時的香港政府,為了安置一大批家園盡毀、流落街頭的貧苦災民,決定在災場筑起兩層高的徙置區(qū),幫助他們重建家園。至于徙置區(qū)如何由兩層變?yōu)槠邔?,以至今天的行將拆卸,那全是后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