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美國紐約舉辦第一屆全美書展,主辦者安排林語堂作演講。時林的《吾國與吾民》正在熱銷,讀者爭相一睹其風采。林穿一身藍緞長袍,風趣幽默地縱談其作為東方?的人生觀和寫作經(jīng)驗。聽眾不斷報以熱烈的掌聲。大家正聽得入神,林語堂突然收住語氣說:“中國哲人的作風是,有話就說,說完就走。”說罷,拾起煙斗,揮了揮長袖,走下講臺,飄然而去。在座的人面面相覷,好幾分鐘才反應過來,拿著紙片追了出來。
1939年,林語堂在紐約世界筆會上講演《希特勒與魏忠賢》。他說,當今德國有人把希特勒比為耶穌,讓他想起中國明朝一位讀書人稱頌魏忠賢與孔夫子有相當?shù)牡匚?。那時惟有這樣歌功頌德,才能保住差事。魏忠賢當權時與今日德國如出一轍,聲勢顯赫,但到頭來免不了自殺身亡。最后,林語堂準確?言道:“自殺乃是獨裁者的唯一出路?!?/p>
有一次,紐約某林氏宗親會邀請林語堂演講,希望借此宣揚林氏祖先的光榮事跡。但凡這種演講如果不說夸贊祖先的話,同宗就會失望,若是太過吹噓,又有失學人風范。林說:“我們姓林的始祖,據(jù)說是有商朝的比干遠相,這在《封神榜》里提到過,英勇的有《水滸傳》里的林沖;旅行家有《鏡花緣》里的林之洋,才女有《紅樓夢》里的林黛玉。另外還有美國大總統(tǒng)林肯,獨自駕飛機越大西洋的林白,可說人才輩出。”
林語堂常常強調(diào),一篇成功的演講,必先充分準備,才能得心應手。美國總統(tǒng)林肯最有?的葛底斯堡演講,短短數(shù)百字,卻是精心思索、反復推敲的結果。因此,林語堂最反對臨時請人演講。一次,林到一所大學去參觀。參觀結束后與學生們一起進餐時,校長臨時起意請他和學生講幾句話。林就講了一個笑話:“羅馬時代,皇帝常把人投到斗獸場中。一次皇帝把一個人丟進斗獸場里喂獅子。此人走到獅子身旁,對獅子講了幾句話,獅子竟然掉頭就走?;实蹣O為奇怪,又讓人放了一只老虎進去。那人又對老虎講了幾句,老虎也掉頭走了。皇帝非常詫異,問那人道:‘你究竟對獅子和老虎說了些什么,竟使它們不吃你呢?’那人答道:‘我只提醒它們,吃?很容易,可吃了以后,你們得演講!’”全場聽罷哄笑,校長卻啼笑皆非。
日本東京帝國大學一位英文教授撰文回憶,他去巴黎參加國際語言學大會,坐在他前面的一位東方會員,站起來用流利暢達的法語發(fā)言。他詢問鄰座,才知道這位發(fā)言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林語堂,他大吃一驚,佩服林的語言天才,因為他知道林曾在美、德留學,如果是用英語、德語發(fā)言,他不覺得驚訝,但林用的是標準的法語,實在讓他大感意外。
在美國,時常有大學請林語堂去演講。他寫演講稿是快手,禮拜一晚上的演講,他總是磨蹭到中午,才慢吞吞地點燃煙斗,仰坐在?前深思默想,一袋煙吸完,腹稿也打完了。穿衣打扮似乎更費時間,妻子要他以最好的形象示人,他卻像不愿上學堂的小學生,跟父母擰上半天,最終還得照辦。
林語堂應哥倫比亞大學之請去講中國文化。他從衣食住行談起,一直講到文學、哲學,大贊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美妙絕倫。在座的都是年輕氣盛的美國青年,見林滔滔不絕地稱贊中國之好,一位女生忍不住問道:“林博士,您好像是說,什么東西都是你們中國的好,難道我們美國沒有一樣東西比得上中國嗎?”林微笑著回答:“有的,你們美國的抽水馬桶比中國的好?!?/p>
在法國舉行的世筆會第三十六屆年會上,輪到林語堂發(fā)言,他向主席要求講十分鐘,但主席拒絕了,說其他人發(fā)言都是五分鐘,不可破例。林說五分鐘我不講。同去的馬星野忙找主席商量,主席最終同意給林十分鐘。林語堂登上講臺,全場鴉雀無聲,他講得十分投入,不知不覺,已講滿十分鐘,主席提醒時間已到,請林結束發(fā)言。與會者正聽得入神,對主席極為不滿,于是一致鼓掌,希望林繼續(xù)講下去。主席頗為尷尬,只得默認答應。但林語堂憤而不講,徑自走下臺去。
1962年,林語堂攜廖翠鳳造訪南美洲,所到之處,歡迎者如云。在巴西的一次集會上,聽眾太多,擠滿?臨街的大道,政府不得不出動警察來維持治安。林語堂在演講中說:“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國的鄉(xiāng)村,屋子里安裝著美國的水電煤氣等管子,有個中國廚子,娶個日本太太,再找個法國情人?!?/p>
林語堂晚年定居臺灣后,幾乎每個星期都得例行公事講上幾次。國人演講長得像老太太的裹腳布,客氣寒暄話起承轉合,林語堂苦不堪言。一次,輪到林演講時已是中午過半,與會者饑腸轆轆,又不得不裝出饒有興致的樣子。他上臺后說:“紳士的演講應該像女士的裙子,越短越迷人!”說完就結束了發(f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