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教師通常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學會科學地“偷懶”。
林華民在我國,當醫(yī)生、律師、廚師的人都是專業(yè)技術(shù)人才,而當老師則被認為是一種普通的職業(yè)。實際上,教育既是一門藝術(shù)又是一種技術(shù)性很強的工作。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學會把過去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學會把知識活化后用藝術(shù)的手段傳授給千差萬別的學生。因此,要想成為一位好教師,就得擁有繼續(xù)學習、獨立思考、與人合作、不斷研究的能力。此外,教師還應當善于“偷懶”,從繁瑣的教學與班級管理事務中掙脫出來,擠出時間向優(yōu)秀教師學(閱讀一線教師成功經(jīng)驗或論文)、向?qū)<覍W者學(閱讀名家著作、聽講座)、向身邊同行學(參加各類教研培訓),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論與實踐能力。因此,在個人專業(yè)成長方面,可將教師分為3個層次:三流的教師忙于(教學)事務,二流教師滿(足)于積累,一流教師勤于思考。
上文提到,在聯(lián)合國前秘書長安南先生的眼里,對他影響最大的一節(jié)課是中學時代的那節(jié)“白紙與黑點”的課,那位老師讓他明白,白紙相當于一個人的優(yōu)點,小黑點相當于一個人的缺點,看人應看到白紙 占大部分的優(yōu)點,而不是死盯著小黑點 占小部分的缺點。正是中學老師的那節(jié)感悟課,讓他悟出了“看問題的眼光要與眾不同”的道理,成就了他的一番大事業(yè)。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方面,也可以將教師分為3個層次:三流教師讓學生獲得知識,二流教師讓學生擁有能力,一流教師讓學生感悟做人的道理。如果我們僅僅把課堂教師定位在“傳授知識”這一目標上,那你的教師生涯一定會過得很無味,課堂教學水平不太可能獲得太大的提高,那教了幾十年的“書”可能越教越累、越教效果越差;如果教師把“形成學生學習能力”作為己任,不斷在學生學力提高方面多思考、多探索,那就可能讓學生在諸如自學能力、質(zhì)疑能力、合作能力、解題能力、實驗能力、歸納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發(fā)散思維能力等方面,獲得長足的進步。這樣的教師將會走越教越少、越教越輕松的教學之路;如果教師把“讓學生感悟做人道理”作為教學的最高追求,那就有可能讓更多的學生懂得學習的非凡意義,懂得人生的真諦。
我衷心祝愿同行們都能自覺追求做一流的教師,而不要輕易地讓自己淪為二流乃至三流的教師。